以抗疫为主题的论文3000字3篇

【www.ahwmw.com--综合论文】

论文通常用来指在各个学术领域进行研究并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论文。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以抗疫为主题的论文3000字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

【篇1】以抗疫为主题的论文3000字

  摘要:中国的抗疫斗争充分展现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抗疫斗争所取得的伟大成果充分彰显了依法治国战略的内涵和成效。以伟大抗疫精神为引领,加强医学生依法治国意识教育,既是医学院校践行立德树人的具体体现,也是医学院校依法治校的新举措。本文分为三部分:伟大抗疫精神内涵的解读、后疫情时期依法抗“疫”的思考、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医学生法制教育策略的探析。

  关键词:伟大抗疫精神;医学生;法制教育

  2020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习总书记在会上高度赞扬了青年在中国抗疫斗争中的突出贡献,他指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在这次抗疫斗争中,青年一代的突出表现令人欣慰、令人感动。”[1]习总书记的讲话不仅肯定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的显著成效,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解读理解伟大抗疫精神内涵是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一、对伟大抗疫精神内涵的解读

  (一)“生命至上”概括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追求

  “生命至上”是中华民族最核心的价值观,凝聚着中华民族对生命现象的感知、对生命规律的探索和对生命发展的维护,即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和护佑生命。“生”代表着中华民族对生命现象的认知,在古代中华民族以神话传说的方式展现认知生命现象的成果,如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和精卫填海等,在认知生命现象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生命的短暂和珍贵,这为中华民族“珍爱生命”思想培植了厚重土壤[3];“命”代表着中华民族对生命规律的探索,如中医的太极八卦、阴阳五行、针灸术、中草药等,道家学派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其他诸子百家的“人性本善”“宽厚待人”“吾生有崖”等,这些探索为华民族“尊重生命”精神播撒了优良种子;“生命至上”代表着中华民族对生命维护实践,如人民卫生运动、健康中国战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这些实践为中华民族“护佑生命”提供了滋养。抗疫斗争中,党和政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2],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护佑每个生命,这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

  (二)“举国同心”证实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团结伟力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展现,诠释了中华民族“家国天下”的国家情怀和“同舟共济”的民族品质。“举国”意识,中华民族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国民只有精诚团结才能“内强外御”和“和平共处”,这种“举国”意识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号召力的思想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的文化基源。“同心”思想,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历了分与合的历史阵痛,这种历史的阵痛逐渐让民众意识到“国家统一”和“民众同心”的重要性,这种“同心”思想是中华民族坚韧力和团结力的现实支撑,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办大事”的行动保障。“举国同心”,中华民族在和平建设、革命战争和伟大复兴的现实征程中不断“同向、同心、同行”,这种“举国同心”的现实行动最终汇聚起了强大的行动力和战斗力,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共克时艰”的力量来源。抗疫斗争中,中华民族举国同心、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取得了抗疫和恢复生产两大优异成绩,这有力证实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团结伟力。

  (三)“舍生忘死”彰显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顽强意志

  “舍生忘死”彰显了中华民族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舍生”是民族大义,中华民族历经风雨坎坷,铸就了“舍生求仁”的国家和民族大义,必要时能毅然“弃小保大、舍己为人”。“忘死”是英雄气节,中华民族饱经创伤磨难,铸就了“不怕牺牲”的英雄气节,危难时能坦然“生死度外、舍生求仁”。“舍生忘死”是顽强意志,中华民族“多难兴邦”,凝固起了“不屈不挠”的顽强斗志,关键时能“敢叫日月换新天”。抗疫情斗争中,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全国各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四)“尊重科学”表达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实践品格

  “尊重科学”表达了中华民族敢于实践和勇于创新的实践品格,这是中国古代文明和当代民族复兴的根本支撑。尽管,漫长的封建历史和封建制度曾经严重束缚了中华民族的科学发展进程,然而中华民族精神尊重科学的思想意识和创造火焰并未熄灭,人民在艰难岁月中不断追求自我觉醒和自我革新,这为中华民族铿锵前行积蓄了勃勃的力量。新中国成立以后,尊重科学迎来了机遇和希望,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以及科技强国战略为中华民族复兴铺平了道路、指明了方向。在抗疫斗争中,“尊重科学”积累的物质实力和党中央的科学决策以及全面科学抗疫为夺取抗疫阻击战、抗疫总体战和抗疫人民战争的阶段性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五)“命运与共”展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道义担当

  “命运与共”展现了中华民族“和衷共济、爱好和平”的道义担当,这是中华民族赢得世界认同的根本理源。首先,“休戚相关”的大同思想,人类是一个整体,各民族、各地区和各团体虽有文化、思想和行为的差异,但归终是宇宙和自然的重要组成,需要相互理解、相互认同和相互包容,“和平共处”是唯一的正确选择。其次,互助友善”的行动准则,面对浩瀚宇宙、广袤自然,人类的力量依然显得微渺,人类需要团结、互助和友善,世界需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世界抗疫斗争中,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守道义,肩负起了“命运与共”的道义担当,赢得了世界正义国家、地区和团体和人士的普遍认同。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映照和发展,在全社会内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是做好常态化抗疫工作的精神法宝。

  二、对后疫情时期依法抗疫的思考

  (一)依法抗疫是常态化抗疫的指导思想

  新冠疫情是对综合国力、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等诸多方面的一次大考,依法抗疫对于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至关重要。2020年2月,【】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关于依法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意见》。[4]习总书记反复强调,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可见,依法抗疫应成为常态化抗疫的指导思想,从而确保常态化抗疫工作全面、深入和有序的推进。

  (二)科学立法是长效化抗疫的前提条件

  实事求是地说,我国法制体系已趋完善。然而,新冠疫情对现有法制体系和法治效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科学立法,只有真正做好科学立法,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现代化需要。新冠疫情提示要加大、加快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条例、突发事件应对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动物防疫法、国境卫生检疫法、疫苗管理法、食品安全法、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药品管理法、执业医师法、中医药法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完善、补充和修订。为此,全国人大从2020年起,加快了科学立法的建设步伐:⑴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⑵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对生物安全法草案进行了二审,二审稿明确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定建立健全国家生物安全领导体制,突出生物安全风险防控;⑶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五十次委员长会议还通过了《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立法修法工作计划》,其中包括拟在2020—2021年制定修改的突发事件应对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17件),拟综合统筹、适时制定修改的相关法律(13件),如疫苗管理法、红十字会法、慈善法、公益事业捐赠法等。

  (三)依法抗疫是高效化抗疫的核心任务

  进入后疫情时期,依法抗疫就成为高效化抗疫的核心任务。⑴严格执法。各级政府和团体组织都必须紧密团结在常态化抗疫斗争中坚持依法抗疫方针,做到“防疫依法、控疫守法、治疫护法”,从而确保抗疫工作依法依规顺利推进。⑵公正司法。司法机关在长效化抗疫工作中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司法原则,对危害国计民生和人民健康安全的违法案件严肃查处,对参与抗疫工作组织、团体和个人给予司法辅助和保护,以此捍卫抗疫成果。⑶全民守法。人民群众是高效化抗疫的主力军和根本依靠,要宣传、教育和引导好人民群众自觉开展依法抗疫:遵守法规、听从指挥、全民参与、出谋划策、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综上可知:依法抗疫是中国人民打赢抗疫战争的重要法宝,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医学生法制教育,培养“德、法、业”三全的新时代医学人才,从而为中国健康战略和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对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医学生法制教育策略的探析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教学中“生命至上”与“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相融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与伟大抗疫精神的“生命至上”存在本质统一,可相互融合。首先,文化同根。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不仅确立了党的人民观,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这说明“生命至上”与“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文化上是同根的。其次,目标同向。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有人民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中国共产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作为奋斗目标,实现了“生命至上”与“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间的目标同向。由此可见,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到医学生宪法课程教学中,以“生命至上”为导引,可增进医学生对“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认知和理解。

  (二)《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举国同心”与“五爱教育”相耦合

  《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核心任务是以“五爱教育”[6](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五爱教育”与“举国同心”异曲同工,可相互耦合。范畴相同。“举国同心”与“五爱教育”都属于爱国主义教育范畴,“五爱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举国同心”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结果和成效。目的一致。“举国同心”和“五爱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团结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建精神长城。内涵统一。“举国同心”与“五爱教育”内涵高度统一,“举国”以爱祖国和爱人民为基础,“同心”以爱劳动、爱科学和爱社会主义为支撑。不难看出: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到医学生思修课程教学中,以“举国同心”为切入,可增强医学生对“五爱教育”的认可和接受。

  (三)《执业医师法》教学中“舍生忘死”与“救死扶伤”相吻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医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疗执业水平,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履行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保护人民健康的神圣职责。其中的“救死扶伤”与“舍生忘死”的实质相吻合。第一,目的相同。医学以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和护卫生命为使命,医师以护佑生命和维护健康为使命,在此过程中必然会面临艰难险阻,这就需要医师以舍生忘死之崇高精神以完成使命。第二,品质相同。“救死扶伤”与“舍生忘死”都是医师工作中必须具备的两大优秀品质,唯有“舍生忘死”方能更好地“救死扶伤”和捍卫健康。第三,要求相同。医师要做到“救死扶伤”与“舍生忘死”,必须具备高尚医德和精湛技术,既保护佑好大众生命,也要保护好自身健康。显而易见: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到《执业医师法》课程教学中,以“舍生忘死”为浸润,可增进医学生对“救死扶伤”的认同和尊崇。

  (四)《传染病防治法》教学将“尊重科学”与“科学防治”相齿合

  2020年10月2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传染病防治法》修订稿,修订稿第一章第二条明确规定: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科学防治”已成为新时期防治传染病的基本原则,“科学防治”与“尊重科学”相齿合。首先,思想道合。“尊重科学”与“科学防治”思想上道合,二者同属唯物主义科学观,强调尊重事实、尊崇科学和遵从规律。其次,内涵契合。“尊重科学”是思想和态度,“尊重科学”就要“科学防治”,而“科学防治”必须“尊重科学”。然后,成效璧合。“尊重科学”决定“科学防治”正确思路和合适路径,而“科学防治”确保“尊重科学”的有效策略和真正成效。防控新冠疫情,既要“尊重科学”,更要“科学防治”。不难得出: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到《传染病防治法》课程教学中,以“尊重科学”为向导,可增进医学生对“科学防治”的秉持和遵循。

  (五)《卫生法》教学将“命运与共”与“和谐医患”相契合

  近年来,国内大多数医学院校都开设了《卫生法》课程,本课程涵盖了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乡村医生管理条例、母婴保健法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诸多内容。通过该课程教学,能增强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依法行医素养[7],为将来临床工作中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近年来,受诸多因素影响,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日趋突出:思想异心、目标背向和配合不佳。在全社会内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塑造全民“命运与共”的精神取向,将有助于培塑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缓解医患紧张关系,消除医患矛盾。第一,“命运与共”能使医患思想同心,消除思想隔阂、认知偏差和沟通障碍。第二,“命运与共”能使医患目标同向,双方围绕解除病痛而密切配合、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第三,“命运与共”能使医患诉求同现,双方相互协商、互有所得和实现双赢。毋容置疑,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卫生法》课程教学中,以“命运与共”为熏陶,可增进医学生对“和谐医患”的重视和维护。概言之,伟大抗疫精神已成为常态化、长效化和高效化抗疫的重要精神支撑,也是健康中国战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精神动力。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医学生法制教育,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的具体体现和有益创举。

  4参考文献

  [1]樊嘉.打造精品特色专栏助力战胜疫情:“肺炎防控专栏”导读[J].中国临床医学,2020,27(1):封二

  [2]游苏宁.从突发事件看科技学术期刊的社会责任[J].编辑学报,2003,15(3):157

  [3]游苏宁,陈浩元.科技学术期刊编辑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J].编辑学报,2006,18(2):81

  [4]蔡斐,苏磊,李世秋.科技期刊争取优质稿源的重要抓手:策划出版专刊/专栏[J].编辑学报,2018,30(4):416

  [5]贾泽军,邓晓群,孙岩,等.汶川大地震灾后医疗救治专题报道快速组稿出版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1):141

【篇2】以抗疫为主题的论文3000字

  摘要:伟大的抗疫精神是我们党在抗击肺炎疫情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当代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更为医学院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丰富教育资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发挥医教研结合优势,深挖校内外抗疫事迹,以讲好抗疫故事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用伟大抗疫精神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医学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贯彻“三全育人”提供借鉴。

  关键词:医学院校;肺炎;抗疫精神;思想政治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将“坚持改革创新”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势而谋,敢于创新。在面对疫情时,医学院校要遵循医学人才培养规律,积极探索思政工作新路径,增强实效性。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坚定“守土有责,使命担当”的信念,主动挖掘抗疫中丰富的思政工作教育素材,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为医学院校创新医学生思政工作提供借鉴。  

  抗疫精神教育对推进学生思政工作的现实意义

  总书记在全国抗击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这一论述诠释了伟大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学习伟大抗疫精神,对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第一,学习生命至上的抗疫精神,有利于学生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念。党中央坚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抗疫斗争中涌现大量尊重生命、守护生命、抢救生命的感人故事。以情理交融的方式向学生讲述抗疫故事,帮助医学生深化认识,有助于增强学生爱党之心,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念。第二,学习举国同心的抗疫精神,有利于学生坚定制度自信。中国抗疫斗争的伟大实践,以有力事实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是抵御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最现实、最生动、最可信的教育素材。以此教育学生,将充分说明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能够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增强学生的制度自信。第三,学习舍生忘死的抗疫精神,有利于提升医学生人文情怀和职业素养。广大医务人员在抗疫中身先士卒,冲锋在一线。展示当代医务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和高尚品质,既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青年学生深化对个人价值与祖国命运的思考,把自己的命运融入祖国的发展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有利于深化医学生对卫生健康事业的理解,树立“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提升医学职业素养,坚定从医理想。第四,学习尊重科学的抗疫精神,有利于学生树立尊重科学的理念和正确思维方法。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从实际出发,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以整体联动的系统思维形成全国一盘棋的疫情防控格局,以辩证思维正确处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通过专业解读抗疫政策,展现医护人员的牺牲奉献精神,传递对医学实践中科学精神的尊崇和弘扬,彰显公共卫生实践中的专业精神和智慧,有利于引导学生掌握正确思维方法,以辩证方法分析事物,以系统观念看待全局,以创新思维推动发展。第五,学习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有利于学生理解我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中国同世界各国携手抗疫,为全球抗疫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展示了大国担当,生动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刻理解国际合作蕴含的中国精神实质,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文化中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理念和思想,铸就舍己为人、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奉献精神,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重任,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感。  

  守好课堂主渠道,将抗疫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

  医学院校应以课堂为主战场,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教育和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充分挖掘抗疫实践创举和精神因素,创造性地将抗疫事迹和精神融汇到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各医学专业课程学习中。第一,把抗疫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校将落实总书记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对思政课改革的要求,推进疫情期间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形式的创新。思政课教师注重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在教学中融入抗疫精神,将身边先进典型事例和学校联防联控措施成效作为案例融入思政课教学,帮助学生深化对医学界及社会各界抗疫事迹的认识。由学校领导带头、各领域的专家为学生讲授思政课,学校校长王辰院士和国家援鄂医疗队的医护人员结合方舱医院建设等与医学生分享抗疫经历,解读抗疫精神和其中蕴含的政治、文化内涵,帮助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听党话、跟着党走,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前行。此外,近年来伤医事件频发,导致医学生在择业中产生一定思想困惑,开展抗疫精神学习有助于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职业选择。第二,把抗疫教育融入医学专业教学。认真落实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探索“课程思政”改革。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三分之一的课时邀请院校临床、基础、药物、护理等领域的专家,结合专业学科发展和疫情防控形势讲解理论,向学生传递正能量;以“校长第一课”的方式,请校长为学生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协和精神,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坚持举办解剖课开课仪式,组织学生致敬“大体老师”,追思推动医学教育事业发展的无语良师;在传染病学、病原免疫学、生理学等专业课授课中增加学科发展历史沿革和学科奠基人、关键人物的事迹讲述,向学生传递人文情怀,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奉献精神。第三,把抗疫教育融入实践教学。通过开展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深化对抗疫精神的理解,在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学校团委发出“抗击疫情,青年先行”倡议书,组织开展专题座谈会及主题团日活动,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200多名医学生先后投身抗疫志愿服务工作,通过发挥专业优势服务民众,在奉献社会中收获成长。推动医学生了解社会、了解民情、了解抗疫精神,增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激发爱国热情,培养他们实事求是、敢于创新、艰苦奋斗的精神。第四,把抗疫教育融入网络教学。结合抗疫需要,学校积极组织线上课程2,373门次,确保停课不停学、不停教,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助力抗疫。注重借助网络弘扬抗疫精神,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着重提升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在学校官方媒体、班级微信群、党支部微信群等平台开展抗疫精神教育,实现“线上”与“线下”多渠道学习,将网络空间打造成抗疫精神宣传推广的新阵地,使其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协同“三全育人”体系,营造抗疫精神教育良好氛围

  医学院校应紧密结合抗疫工作进展,做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在疫情防控实践中形成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良好氛围。第一,积极投身抗疫主战场,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和担当意识。学校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调配检测队员52人、临床学院186名医务人员赴武汉等地开展抗疫。在病原确证、动物模型、致病机制、传播途径、疫苗研发、信息支撑等科研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建立健康观察隔离中心,实现了疫情防控和日常工作双战双赢。医学院校将全体师生在科技攻关、医疗救治、群防群治所付出的艰苦努力、作出的巨大贡献作为最好的教材,帮助广大学生树牢人民至上的理念,砥砺服务人民的志向、恪尽为民服务的职责。第二,发挥典型示范带头作用,筑牢医学生理想信念。医学院校要善于挖掘抗疫中涌现的典型人物和优秀团队,发挥先进典型的带头作用,引导学生培根铸魂、坚定信仰。学校广泛开展先进事迹报道,例如:向疫苗的“守护者”、协和教授赵振东同志学习的系列活动;推荐动物模型专家、协和教师刘江宁同志及团队参与中央宣传部、共青团中央等组织开展的“青春在战疫中绽放”全国宣讲活动,向全国青年讲述科学家抗疫故事;组织刘正印等抗疫专家与医学生交流座谈,展示抗疫英雄的杰出贡献和高贵品质,凝聚人心,引导学生向先进楷模和优秀师长学习,树立与全国人民共克时艰的大局观和责任感。第三,加强抗疫事迹宣传,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充分发挥新闻宣传工作对思政工作推动作用,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学校老校长“糖丸爷爷”顾方舟和鲍琳琳、任丽丽等科研人员被央视报道,向学生和全社会展示新老科学家的科研攻关经历和抗疫精神;通过举办中国医学健康新闻会,建立抗疫专题网站和官方微信公众号专栏等方式,向社会传递权威抗疫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观念和服务意识。医学院校应充分发挥新型主流媒体在塑造主流社会价值、夯实共同思想基础中的主渠道作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让抗疫精神宣传教育和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推动形成凝聚共识的新空间。第四,把抗疫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凝聚强大精神合力。校园文化具有重要育人功能,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学校第一时间将学校疫情防控事迹制作成文字、音频、视频素材,融入学校毕业典礼、开学典礼、新职工入职宣教中,积极组织学校广大师生参加“抗疫一线党旗飘扬”微视频等文化活动,将学校抗疫精神融入百年协和的文化精神中,以文化人,培养时代新人。医学院校立足学科特色和院校历史,将抗疫精神融入校园文化体系。组织开展抗疫经典作品阅读、讲抗疫故事、抗疫知识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运用抗疫文化作品感化和引导学生,让他们坚定理想与信念,树立远大志向,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医学院校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抗疫有机结合,引领广大医学生积极投入疫情防控,展现了医学生的时代风采。今后,应继续深挖疫情防控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抗疫与思政工作同向同行、协同推进,进一步筑牢思想阵地,提高医学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北京教育

  参考文献:

  [1]徐以标.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与针对性的路径选择[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2):21-22.

  [2]苑素梅,亓萌雪.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路径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20,36(4):107-114,124. 

  [3]肖珍,李青嵩.论伟大抗疫精神的文化底蕴[J].晋中学院学报,2021,38(1):20-25.

【篇3】以抗疫为主题的论文3000字

  摘要:伟大的抗疫精神在艰苦卓绝的抗疫大战中孕育而成,也成了新时代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高校思政教育要充分利用好抗疫这本鲜活教材,就要通过将抗疫精神与校园文化相结合、融入课程思政建设、讲好抗疫故事情怀、立足抗疫实践等方式将抗疫精神融入其中,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同频共振,从而真正地起到成风化人的作用。

  关键词:抗疫精神;思政教育;高校

  中华民族在面临危机灾难之际总会赋予民族精神以特定的时代内涵。中华民族在这场无硝烟的抗疫战争中展现出的抗疫精神为新时代民族精神做出了生动诠释。抗疫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高校思政教育最生动的教材,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大大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抗疫精神的内涵

  2020年9月8日,总书记在全国抗击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指出:“中国人民在这场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生命至上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在抗疫大战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不漏掉、不抛弃每一位患者,全力以赴的对待每一个生命,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举国同心诠释了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在抗疫过程中,全国人民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疫情动态,积极配合国家的抗疫指令。全国人民都团结起来,共同取得抗疫斗争的成功。舍生忘死诠释了中华儿女同困难做斗争的顽强意志。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抗疫战争中,广大医护人员是挡在病毒与人民群众中间的防护墙,他们永远在奋斗的最前线,他们以生命赴使命,站在疫情的风口浪尖出,为人民群众撑起生命的蓝天,铸就了疫情防控的巨大力量。尊重科学诠释了中国在抗击疫情中对科学精神的坚守。“中国成为疫情暴发以来世界上第一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些成功经验,都来自于科学技术正确运用。命运与共生动地诠释了中国秉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疫情肆虐之时,中国毫无保留的共享中国方案,分享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展现大国担当。

  2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

  思政教育必须结合社会现实,与时代同步,才能更好地发挥育人功效,才能更好地指引学生成长。高校思政教育是一个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因此,将抗疫精神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是必然要求,更是时代赋予高校的职责与使命。

  2.1有利于推动高校思政课程的建设

  令人感动的故事在抗疫过程中层出不穷,高校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故事作为自己课堂上的生动案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抽象的理论课程变得更具亲和力。不仅是思政课,专业课程也可以按照自己专业独有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结合抗疫中的真实案例,从不同的角度诠释和弘扬抗疫精神,使学生深刻感悟疫情防控这场新时代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把爱国情怀的种子深深埋于学生心田。高校教师也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充分参与到学校的防疫实践中,亲身感受抗疫防疫的第一线,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实践内容,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也有一定的帮助,同时,高校教师可以在防疫实践项目中积极探索抗疫精神的元素,而后进行抗疫精神的讲解,引导学生在防疫实践中,加强对抗疫精神的深刻理解,在此过程中实现课程思政建设中实践育人的教学体系的建设。

  2.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儿女面对危难不惧艰险、奋勇向前的强大动力。当民族面临危难之际,中华儿女心连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共同凝结起抗击疫情的伟大爱国力量。新时代的爱国情怀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在抗疫过程中涌现了无数个令人感动的故事:签下请战、最美逆行者、捐款捐物……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抗疫故事,它贴近每一个人的生活,每一个故事都充满着感染力,让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情感共鸣中产生。可见,抗疫精神所具有的爱国主义蕴含在抗疫战场的各个角落,甚至就在我们身边,高校教师应带领学生多去体会,使爱国主义情怀深埋在学生的心里。

  2.3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在抗击疫情最紧迫之时,全国众多满怀责任和使命的医务人员、党员、干警、基层人员舍身投入战“疫”当中。特别的是,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我们看到了无数的年轻身影。他们是父母眼中孩子,更是心头肉。但是在国家、在人民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毫不犹豫地签下请战书,学着前辈的样子,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守护着人民的生命安全。总书记曾说:“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正因为我国青年心里有着一份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在这种危机时刻,毅然决然的选择去守护人民的生命安全,高校在思政教育过程中讲好中国青年的抗疫故事,不仅有利于培养青年学生无私奉献、责任担当的优秀品质,还可以使青年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对国家、对人民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3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

  3.1将抗疫精神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学校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更是弘扬抗疫精神的主战地。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优秀的校园文化,不仅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起着正向引导的作用,也对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可见,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与抗疫精神相结合。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疫情的主题征文比赛,如讲述身边的抗疫英雄或是写下自己对疫情中的爱国情怀的理解等,让学生在文字中感受抗疫精神;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校园防疫志愿活动,如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学生宿舍消毒工作、帮助老师统计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等志愿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切身体验防疫工作,真正地把抗疫精神传递给每一个学生;各个学院也可以小范围的组织学生一同观看抗疫相关的影视剧,分享观看感受,深化对抗疫精神的理解与认识;学校还可以通过举行抗疫知识问答比赛、设计疫情宣传标语、张贴疫情相关的宣传海报,使学生在校园的方方面面都能感受到抗疫精神带给我们的力量。学校通过组织各项文化活动将抗疫精神与校园文化融合,不仅能够拉近学生与抗疫精神之间的距离,更能让学生在践行中领会抗疫精神的力量,潜移默化的让抗疫精神扎根心底,进而践行伟大的抗疫精神。

  3.2将抗疫精神与课程思政相结合

  课程思政的建设应坚持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统一。专业课老师在课堂上不能仅仅利用一定的时间机械的讲思政,如此下来,只会导致学生把思政教育看成专业课程的附加甚至是累赘。“专业课程+抗疫精神”不应该是简单的加法,而是要将伟大抗疫精神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入课程,打造富含抗疫精神的课程教学体系。融合在一起的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既具备专业性又是有温度的。注重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深层探究各类专业课程中埋藏的思政元素,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都要做到旗帜鲜明,又要润物无声。伟大抗疫精神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诠释。因此,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

  3.3讲好抗疫故事,激发爱国情怀

  一种价值观要在人们心中落地生根,既需要理性地认知,又需要情感的共鸣;既需要真理的力量,有需要道义的感化。中国抗疫精神是爱国主义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体现在每一个抗疫故事中,也体现在每一个参与抗“疫”的人们身上。用最美逆行者的大爱壮举和感人事迹,增强大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要讲好举国上下团结协作,听从安排,服从指挥,严格自律的百姓故事,让大学生感受万众一心的感动。还要讲好大学生身边为社区服务、为群众分忧的青春故事,展现青年学子的共抗疫情、爱国力行的青春风采。讲好中国抗疫故事,不仅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用图片、动画、微电影等元素增强现实感和吸引力,还可以通过多种新媒体手段拓展故事传播的时间和空间,增强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在全国抗击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09(02).

  [2]勉励青年人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在实践实现中国梦伟大实践中书写制样别样精彩的人生[N].人民日报,2014-05-04(02).

  [3]李丽娟.中国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路径研究[J/OL].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5[2021-01-07].



本文来源:https://www.ahwmw.com/lunwenfanwen/110079/

《以抗疫为主题的论文3000字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