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利弊范文(精选9篇)

【www.ahwmw.com--征文范文】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全球化利弊的文章9篇 , 欢迎大家参考查阅!

全球化利弊篇1

   摘要: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国之间的各种经贸往来也呈现出日益密切的趋势,世界各国逐渐连接成一个整体。在这一趋势下,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是最为密切的往来形式之一,各国也将经济贸易的成功与否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因而如何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等文化因素作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传播的另一重要要素,是各国在交往过程中的桥梁与纽带,其传播状况与国家经济贸易水平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该文对全球化背景下汉语的传播进行了研究,并相应地分析了其所带来的经济价值,以期为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全球化背景汉语传播文化交流经济价值

   中图分类号:F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1(b)-0-02

   就当前我国对汉语传播经济价值的分析研究现状而言,我国部分大学设有专门的对外汉语专业,能够培养相关的中外双语人才,拥有能够在国内外各个相关部门、学校及文化管理、新闻编辑机构等职位工作的语言能力。无论在汉语还是外语的手写和口语方面都具有突出的水平,在充分掌握我国语言历史文化的同时能够在促进中外经济交流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以下即是对此的分析研究。

   1对外汉语传播概述

   1.1全球化背景下汉语传播主体

   (1)正式教育主体。

   全球化背景的不断推进不仅使得各方面的学者逐渐意识到汉语传播对我国经济的价值,而且我国政府及教育机构也逐渐对这一问题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各种孔子学院等以政府为主体组织的对外汉语教学主体逐渐兴建,并在我国不断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的经济、文化关系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扩展。因而说正式对外汉语教育机构是当前最常见的汉语传播主体。

   (2)其他主体。

   除了正式教育主体之外,汉语作为我国的通用语言,是我国人民的母语。因此在我们使用汉语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是汉语的传播者,我们一切与汉语相关的活动都是汉语的传播活动。除此之外,新闻媒体等通过汉语进行宣传的主体也是全球化背景下汉语传播的重要媒体。

   1.2全球化背景下汉语传播方式

   (1)学校教学。

   前文提到,由政府组织的正式教育组织是全球化背景下汉语传播的重要主体之一。而具体来说,这一传播主体对汉语的传播又包含两种方式:一是针对身在海外的外国友人进行的;二是针对身在我国的外国留学生等进行的。这两种方式虽然从表面上看均是对国外友人实施汉语教学,但实际上后者较前者更具语言环境,教学效果也就更好。

   (2)网络传播。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达不仅使得同一国家的人们相互之间联系更为紧密,而且使得不同国家的人民的交流联系成为了可能。人们通过互联网能够直接发布一些国外也能看到的内容,而当发布的内容以汉语的形式出现时,实际上也就是汉语传播的过程。因而,人们通过互联网用汉语发布信息或与外国友人交流,是全球化背景下汉语传播的又一途径。

   (3)交流传播。

   除了政府组织的教育学院及互联网传播之外,我国人民与外国友人建立友好和睦关系并进行交流也是全球化背景下汉语传播的重要方式。例如当前存在的我国大学生与留学生成为朋友、我国男女与外国人结成婚姻等交流情形,实际都是汉语言进行传播与扩散的过程。

   1.3全球化背景下汉语传播的特点分析

   (1)复杂性。

   汉语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语言,其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的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复杂性。这是由于,在汉语言的传播过程中,所传播的不仅仅是汉语的字词句的正确搭配使用,而且包括如何使用汉语将自己的情感予以真实表达。再加之汉语当中存在着许多多音字、多义字,其听、说、读、写等更是容易让人难以理解,尤其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准确理解某一句话更是困难。由此可见,全球化背景下要想对汉语言予以学习和传播,是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的。

   (2)灵活性。

   虽然汉语言中的字词句相对来说是比较固定的,但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汉语言的传播过程却是灵活多变的。在以往通信技术不够发达、国家间商贸往来及文化交流没有如此发达的情况下,人们主要通过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进行汉语言的传播,而在当今时代,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新型的技术进行汉语言的传播,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时代的不断进步,汉语言的传播方式及频率也呈现出不断动态变化的趋势。

   (3)双向性。

   虽然汉语言的传播看似是汉语言掌握者向非掌握者的单向传导过程,但实际上,汉语言的传播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其不仅包括传播者的传播过程,也包括接收者的接收过程,只有在传播过程中促进二者的充分交流及互相理解,才能够使得二者在语言领悟方面达成一定的共识,从而克服彼此之间存在的文化背景环境及语言环境的差异,实现对汉语言的接受及学习。因而说汉语言的传播实际上是一个传播者与接受者相互尊重与理解的双向过程。

   (4)多渠道。

   结合上文对全球化背景下汉语言传播的主体及方式所进行的分析可知,汉语言的传播还具有多渠道的背景。其既可以通过组织进行传播,也可以通过一般的人际关系进行传播,同时又能够通过新闻媒体如电视、报纸等进行传播。总体来说,进行汉语传播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其既可以是视觉的,也可以是听觉的,还可以是视觉听觉同时进行的。此外,汉语言的传播不仅会对接收者的语言习惯产生一定的影响,还会通过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等渠道对其行为习惯等产生一定的影响。

   2全球化背景下对外汉语传播的经济价值

   當前、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且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经济及文化往来都呈现出越来越密切的趋势,汉语言的对外传播也在这一过程中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对促进国际贸易及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2.1有利于提升我国综合国力

   对外汉语的传播是我国在世界舞台上传播中国思想及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及方式,是中华文化的最为直观的表示,其传播过程,不仅代表着中国的文化意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带着政治意义。这是由于在当前这个以文化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重要组成部分的时代,汉语言的对外传播实际上是我国文化自信的展示过程,同时也是对我国伟大民族精神的宣传过程。因而其对于促进我国文化自信及文化软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继而作用于我国综合国力,推动我国在世界贸易平台上树立更良好的形象,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2.2有利于增加新兴经济产业

   全球化背景下汉语言的传播不仅能够使得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得到提升,从而作用于经济效益层面对经济产生影响,其还能够通过带动新产业的发展直接产生经济价值。例如,在中国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了学习汉语的重要性,于是以华人为主体开办的汉语言教学中心这一新的产业形式逐渐出现在世界各地,由此实现了在对汉语进行传播的过程中为我国创造直接的经济收入。

   2.3有利于加强国家之间经贸合作

   全球化趋势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不可逆转的趋势,世界各国只有顺应这一趋势进行发展才能够在世界舞台之林找到立足之地。而要更好地顺应这一趋势,学习国际交流过程中常用的语言是必不可少的。因而随着中国国际贸易额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国家期望与中国建立商业联系,所以也就开始积极地对汉语言进行学习。同时各国对汉语言的学习过程又会反过来促使他们能够更方便地与中国经济主体进行交流与合作,从而也就促进了经济与文化的共同发展。

   3结语

   总体来说,全球化背景下的对外汉语传播是我国文化在世界上得以推广的重要过程,其不仅能够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可以促进我国国际经贸往来的发展,在为我国创造更大的经济财富的同时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的共同进步,具有突出的经济价值及意义。

   参考文献

   [1]丛宇.试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对外汉语传播经济价值[J].商,2016(21):148.

   [2]文红.全球化背景下汉语经济价值展望[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4):108-109.

全球化利弊篇2

   [提要]本文以经济新格局为研究背景,研究我国企业在逆全球化趋势下受到的影响,以及我国企业面对逆全球化可以采取的措施。研究发现:世界经济在经过20年的经济融合发展之后,开始出现逆全球化的端倪。新格局的现象包括世界经济不稳定因素增多、全球贫富差距问题更突出、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等。新格局产生的原因包括全球性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新兴国家和发达国家收益不平等、全球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等。进一步研究发现:我国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逆全球化将延缓中国经济转型步伐、导致外资撤出中国、破坏高科技产业供应链、阻碍技术与人员交流以及限制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面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相应的建议,包括加快技术创新、明确自身定位、聚焦国内市场、走国际合作共赢道路等。

   关键词:逆全球化;技术创新;合作共赢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7月11日

   從21世纪初开始的20年中,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速,特别是通信技术、IT技术等新的科技在社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国际贸易与资本流动自由化程度提高,全球经济获得了蓬勃发展。数据显示,1998年全球贸易总额为6.5万亿美元,而2018年全球贸易总额约为39.3万亿美元,20年时间贸易总额增长了6倍。

   经济全球化顺应了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世界各国都致力于消除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的障碍,于是国际贸易、资本流动、信息技术、人员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和频繁。伴随着国际分工和技术交流的不断发展,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实力的对比也发生了变化,我们已经可以看到,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发生了改变。20年前主要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而如今新兴国家在推动力量中占主导地位,中国被认为在这一进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在不断的变化中,因此它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也在不断变化中。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格局成为了中国企业的当务之急。我们首先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状入手进行分析。

   一、“经济全球化”发展现状

   (一)经济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一是由2008年次贷危机所衍生出的金融危机转化为了全面的经济危机,并给世界经济带来了重大和持续的破坏性影响。2008年发生的全球性金融海啸带来的极大消极影响到现在仍旧没有消除,世界经济依然还处在一个复苏的周期阶段。二是各国施行保护主义战略阻碍国际交流。各国为了保护本国产业不受国外市场的影响,通过一些政策手段进行干涉,这样的做法使得全球经济复苏更加缓慢、更加艰难。逆全球化现象初显端倪,国际投资、国际技术与人员流动受到阻碍。三是各国政治风险事件频繁发生。由于地缘政治矛盾、局部军事冲突频繁发生,使得部分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发展缺乏稳定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四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技术力量还未成熟,新能源、区块链、大数据等仍存在于初步运行阶段。五是以美英为首的发达国家推动以邻为壑的财政货币贸易政策,使得全球的经济发展更加不稳定。各国央行推行货币贬值,变相实施货币战争。以美英政府为首的发达国家不断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实施加征关税的贸易保护措施,使得其他经济体也开始实施反制措施。

   (二)全球贫富差距问题更突出。一是经济全球化的不平衡发展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分化。发达国家以其充裕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贸易全球化和生产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一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不断进入新的国家和区域,使发展中国家的自有企业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从而对全球产业链的依附性越来越强。产业规则与产品标准等多数是发达国家组织参与制定,发展中国家处于弱势地位。二是发展中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呈不断加大的趋势。行业与行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资本、技术、人力等资源分配不平衡,使得马太效应在发展中国家内部更加明显。分配的不平等将会造成经济发展的效率降低,对投资产出造成非常大的影响,也为经济危机埋下隐患。三是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最大问题是政治资本化,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完整和经济独立容易受到国际资本的影响,从而可能对国家安全造成巨大危害。

   (三)经济全球化发展方向并未改变。一是比较优势理论获得了各国的共识,使得经济全球化深入人心。全球贸易活动的持续进行,可以使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国际资本趋利而行,各国之间高度融合为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二是通讯技术和交通运输技术的蓬勃发展,客观上减少了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成本。各国可以充分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获得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在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同时,促进了各国科技人才的互相交往,加快了全球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

   (四)国际格局发生新变化。21世纪以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发生群体性崛起。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0%,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接近发达国家,在世界各地区涌现了一批发展中心,全球发展变得更加全面均衡。

   二、“逆全球化”产生的原因

   (一)全球性经济金融危机。我们可以看到,每一轮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路径都是被经济危机所打破的。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对经济全球化同样带来严重冲击,造成大量国际金融机构破产,大多数经济体增速下降,伴随需求下降、失业上升、投资下降。多数国家为了减少贸易逆差和促使资本回流,推行了大量阻碍资本流动和贸易流通的政策和壁垒。

   (二)新兴国家和发达国家收益不平等。经济全球化推进全球经济的更快发展的同时,全球社会积累的财富也获得了较大提升。但是,不同国家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的收益是不同的。不少国家通过经济全球化释放了比较优势,从而确立了在全球产业链的地位;也有国家由于竞争力不足,使得国内企业不断向外转移,反而出现经济增速下降的问题。

   (三)全球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经济全球化在推进经济不断前行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大量国家在产业链中处于低端地位,因此只能接收发达国家转移的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经济获得发展,但生态环境在持续恶化。 

       三、新经济格局下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

   (一)逆全球化将减缓中国经济转型步伐。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为此制定了多项政策来鼓励企业进行创新。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出发点,就是要将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鼓励企业创新、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基于此,发达国家为了维护其在研发方面的优势,美英等国开始推行贸易战等逆全球化战略,遏制中国产业从低端劳动密集型向高端资本密集型转型升级,以期延缓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变化。

   (二)逆全球化可能导致外资撤出中国。逆全球化将影响外资在中国的投资,促使外资企业撤出中国,可能引起大量资本流出,从而引起货币大幅贬值,外汇市场的大幅波动将传导到金融市场中形成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影响。

   (三)逆全球化破坏高科技产业供应链。由于我国的一些高新技术产业仍然处于基础研发阶段,因此出现了一些卡脖子技术问题。发达国家针对我们发起的贸易战也主要针对这些高科技产业,对一些高科技产品加征关税,而且限制了高科技产品的零配件进口,使得如中兴通讯、华为等企业无法找到零配件供应商替代品,从而导致这些行业中的企业遭受利润损失,影响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四)逆全球化阻碍技术和人员交流。中国企业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在技术转移、零配件供给等方面与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伙伴相互融合、互相支持,逆全球化将会阻碍人员交往和技术的转移,使得现有技术难题难以得到解决。

   (五)逆全球化同樣限制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这一次的贸易战中,发达国家制定一系列措施限制中国企业对海外高科技企业的并购,这些措施客观上阻碍资本的国际自由流动,而且影响中国企业的投资权益,不符合他们标榜的市场经济定位。

   四、中国企业应对“逆全球化”的措施

   (一)加快技术创新。这一次贸易战的进程中,发达国家在一些尖端科技领域对我们进行了限制和打压。归根结底是由于我国企业长期以来从事低端制造工作,在一些高端技术领域还存在卡脖子的现象,没有核心技术就无法建立核心竞争力。因此,我国企业应该加大研发投入,不断进行产品技术创新和更新换代,以此来与国外企业进行竞争。

   尽管现阶段存在贸易战等逆全球化的新格局,但是经济全球化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它是不可逆转的。我们可以将逆全球化看成全球化进程中的一段插曲,中国企业正好可以借机练好“内功”,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迎接全球化新格局的挑战,在新形势下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二)明确自身定位、聚焦国内市场。中国企业要先有自身定位。我们在现阶段全球产业链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国企业由主要进行来料加工到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基地,其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的优势是具有完备的产业链,具有门类最全的制造业体系。这一次疫情下,口罩等医疗物资的生产保证就很好地展现了我们的这一优势。

   现阶段除了欧美市场外,大量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我们的目标市场,“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需要我们的工业化经验和技术装备。未来的主要市场增长点也是这些国家。我们可以与这些国家的企业展开合作,共同开发新市场实现合作共赢。当然,在出口市场受阻之后,企业也应该大力聚焦国内市场。我国居民的消费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国内市场仍然存在较大的空间。我国企业应该从消费者需求着手,生产大众需要的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性价比,立足国内市场,优先满足国内需求。

   (三)走国际合作共赢道路。尖端技术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国企业在不断提高研发投入的同时,也要以积极包容开放的心态,与其他国家的企业进行合作,学习先进技术,走国际合作共赢的道路。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大多数国际企业仍然重视中国市场,因此国内企业应该借此机会与他们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人员交流等方面展开合作。与此同时,我国企业应该做到未雨绸缪,提前设置好风险控制措施。

   新的形势下,中国企业需要新的定位,企业管理者需要提高国际视野,带领企业参与到全球化中,在技术创新、资本流动等多方面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主要参考文献:

   [1]尹惠娟.“逆全球化”思潮下中国的应对之策[J].学理论,2019(3).

   [2]张劲帆.逆全球化思潮的兴起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J].经贸实践,2018(3).

   [3]罗远旺.“逆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中国企业发展策略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论[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9(5).

   [4]刘炎.浅谈“经济全球化”[J].商情,2017(27).

   [5]赵辉.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政策选择[J].中州大学学报,2009(3).

   [6]陈文玲.世界经济发展的变量分析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4(11).

全球化利弊篇3

  Globalizationcreatesconditionsforwideninginternationalexchanges,strengtheningmutualunderstandingbetweennations,expandingcultural,educational,andscientificcooperationbetweennationsandcountries,enjoyingtheculturalachievementsofpeoplearoundtheworldwhichencouragestheprocessofmodernizationandtheenrichmentofnationalculture.

  However,theseconditionsalsocreatethepossibledangerofdiminishingthenationalculturewithanegativeimpactonthepreservationofnationalidentity.Throughglobalizationandanopendoorpolicy,erroneousconceptsandaloweringofethicalstandards,aselfishandindividualisticlifestyleandharmfulculturalproductscaneasilybeimportedintothecountry.Atpresent,moderninformationtechnologywhichinthemainiscontrolledbyUSishourlyandintensivelydisseminatingUSideology,wayoflife,cultureandfilmsacrosstheworld.EvenUSfoodispromotedsothatsomepeopleconsiderglobalizationasglobalAmericanization.

  Duringtheprocessofeconomicglobalization,inequalitybetweendevelopedanddevelopingcountrieshasbeenincreasingandthegapbetweentherichandthepoorhasbecomewider,mostoftheresultofglobalizationgotoassistdevelopedcountries.Globalizationdoesnotposeequalinterestsandriskstoallnations.Withanoverwhelmingadvantagecomparedtomostofthedevelopingcountriesintermsoffinanceandthelevelofscienceandtechnology,developedcapitalistcountriescontrolthesituationofeconomicglobalization.

  Forthesereasons,globalizationisafierceandcomplicatedstruggleinbothculturalandideologicalfields.Wetaketheinitiativeininternationaleconomicintegrationbutalsohavetotaketheinitiativeinfightingtokeepourdistinctcultureresistingpro-foreignandcross-bredphenomena,andovercomingthepsychologyofpreferringmoneyoverethicalvalues.

全球化利弊篇4

 In recent years, studying abroad has flourished. Thousands of schloars and students have gone to foreign countries to study. Many people are sparing no effort in applying for going abroad.

  Attending schools abroad has many advantages. In the first place, students who have studied abroad can act as mediators between peoples of different cultures so as to promote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Secondly, we can learn much more advanced knowled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om the foreign countries. Thirdly, we can enjoy the contact with new and different cultures so as to increase the awareness of our own culture. Fourthly, we can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more quickly.

  However, studying abroad may have disadvantages such as language barrier in the first few months or financial difficulties before getting a scholarship. In spite of these, the advantages greatly outweigh the disadvantages. It is advisable to attend schools abroad

  近年来,出国留学已经蓬勃发展。成千上万的许多学者和学生去国外学习。许多人正全力以赴地申请出国。

  在国外许学习有很多优势。首先,在国外学习的学生可以作为调解人民族之间不同的文化,促进国际理解。其次,我们可以学到更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外国国家。第三,我们可以享受接触新的及不同的文化,增加自己的文化的意识。第四,我们可以更快地学习外语。

  然而,出国留学可能有缺点例如语言障碍在头几个月或财务困难获得奖学金。尽管这些优点大大大于缺点。出国留学是明智的。

全球化利弊篇5

Globalization creates conditions for widening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strengthening mutual understanding between nations, expanding cultural, educational, and scientific cooperation between nations and countries, enjoying the cultural achievements of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which encourages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and the enrichment of national culture.

  However, these conditions also create the possible danger of diminishing the national culture with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preserva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Through globalization and an open door policy, erroneous concepts and a lowering of ethical standards, a selfish and individualistic lifestyle and harmful cultural products can easily be imported into the country. At present,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hich in the main is controlled by US is hourly and intensively disseminating US ideology, way of life, culture and films across the world. Even US food is promoted so that some people consider globalization as global Americanizati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equality betwee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has been increasing and th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has become wider, most of the result of globalization go to assist developed countries. Globalization does not pose equal interests and risks to all nations. With an overwhelming advantage compared to most of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erms of finance and the lev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ed capitalist countries control the situation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For these reasons, globalization is a fierce and complicated struggle in both cultural and ideological fields. We take the initiative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but also have to take the initiative in fighting to keep our distinct culture resisting pro-foreign and cross-bred phenomena, and overcoming the psychology of preferring money over ethical values.

  参考翻译

  全球化扩大国际交流创造了条件,加强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了解,扩大文化、教育、民族、国家之间的科学合作,享受着鼓励现代化和民族文化的`富集过程中世界人民的文化成就。

  然而,这些条件也造成了减少民族文化的危险,对国家认同的保护产生负面影响。通过全球化和开放的政策,错误的观念和道德标准的降低,一个自私的和个人主义的生活方式和有害的文化产品可以很容易地进口到该国。目前,主要由美国控制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逐小时地向全世界传播着我们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文化和电影。即使我们的食物是促进使一些人认为全球化是全球美国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现象不断加剧,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大多数全球化的结果都是为了帮助发达国家。全球化不会给所有国家带来平等的利益和风险。发达国家在金融和科技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压倒性优势,发达国家控制着经济全球化。

  因此,全球化是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场激烈而复杂的斗争。我们在国际经济一体化中既要主动,又要主动地保持我们独特的文化抵制外来的、交叉的现象,克服金钱高于伦理价值的心理。

全球化利弊篇6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a vast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students choosing to study abroad. This is partly because people are more affluent and party due to the variety of grants and scholarships which are available for overseas students nowadays. Although foreign study is not something which every student would choose, it is an attractive option for many people.

  Studying overseas has a number of advantages. Firstly, it may give students access to knowledge and facilities such as laboratories and libraries which are not available in their home country. Furthermore, by looking abroad students may find a wider range of courses than those offered in their country’s universities, and therefore one which fits more closely to their particular requirements.

  On the other hand, studying abroad has a number of drawbacks. These may be divided into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Firstly, students have to leave their family and friends for a long period. Furthermore, studying abroad is almost always more expensive than studying at one’s local university. Finally, students often have to study in a foreign language, which may limit their performance and mean they do not attain their true level.

  In my opinion, however, the disadvantages of studying abroad are usually temporary in nature. Students who study abroad generally become proficient in the language quite soon and they are only away from their family and friends for a year or two. Furthermore, many of the benefits last students all their lives and make them highly desirable to prospective employers.

  作文参考翻译

  近年来,出国留学的学生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这部分是因为人们更富裕和政党由于各种赠款和奖学金,可供海外学生现在。尽管外国学习不是每个学生都会选择的,但对许多人来说,这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选择。

  留学海外有许多优势。首先,它可以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设施,如实验室和图书馆,在他们的国家是不可用的`。此外,通过出国留学的学生可能会发现更广泛的课程比在他们国家的大学提供的,因此一个更符合他们的特殊要求。

  另一方面,出国留学有许多弊端。这些可以分为个人和专业。首先,学生必须离开他们的家人和朋友很长一段时间。此外,出国留学几乎总是比在当地的大学学习更贵。最后,学生经常不得不学习外语,这可能会限制他们的表现,意味着他们没有达到自己的真实水平。

  然而,依我看,出国留学的缺点通常是暂时性的。出国留学的学生很快就会熟练地使用语言,他们只离开他们的家人和朋友一两年。此外,许多好处学生最后一辈子,使他们非常理想的未来雇主。

全球化利弊篇7

  Withthedevelopmentofeconomyandtechnologymoreandmorepeoplecometorealizethatthecontactbetweencountrieshasbecomemoreandmorecloselyfrequent.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频繁。

  NowadaysalmosteveryoneknowsCoca-col全球化的影响高中英语作文ndwhenwewanttopursueallaspectsofall-arounddevelopmentwecan'tavoidstayingincontactwithothercountries.Soglobalizationhasbecomeaunstoppabletrend.Differentpeoplehavedifferentpointofviews.Somepeoplebelievethatglobalizationisagoodthingbecausetheyenjoytheconvenienceandqualitylifeglobalizationbringswhereasothersarguethatthedevelopedcountriesaretheonlybeneficiariesofglobalization,andthedevelopingcountriesinthecourseofglobalizationsufferedaseriesofenvironmentalpollutionproblems.Globalizationisadouble-edgedsword.

  现在,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可口可乐,当我们追求全面发展的时候,我们不能避免与其他国家联系。因此,全球化已经变成一种无法停止的趋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有的人相信全球化是件好事,因为他们享受全球化带来的方便和品质生活;而其他人认为,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唯一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遭受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AsfarasI'mconcernedweshouldlookatbothsidesofglobalization.Onlywhenweseizetheopportunityofdevelopmentandmeetthechallengescanwegaintheupperhandinthecompetition.

  在我看来,我们应该看到全球化的双面。只有当我们抓住发展的机遇,迎接挑战,我们才可以在竞争中占上风。

全球化利弊篇8

  Economicopportunitiesofglobalizationondevelopingcountries:

  First,economicglobalizationfordevelopingcountriestoattractmoreforeigninvestmentconditionsandopportunities.Toattractforeigninvestmentscalewillnodoubthelptosolvetheproblemofshortageoffundsindevelopingcountries.

  Second,economicglobalizationfordevelopingcountriesoutsideofthecapitalvotedtocreateafavorableexternalenvironmentandconditions,sothatforeigndirectinvestmentscaleiscontinuallyexpandingandgrowingfast.

  Third,economicglobalizationbroughtaboutaworldwideeconomicandtechnologicaldevelopmentzonesandbondedareasandfreetradezonesandotherformsofdevelopmentoffreeeconomiczones.

  Fourth,theeconomicglobalizationsothattheworldwideindustrialrestructuringwasfurtherdeepened,thepaceofincrease.Developingcountriescantakeadvantageofthisopportunitytofollowbasedonrealityandfocusonthefutureoftheorganicunityandtaketheinitiativetocoordinatetheworldwideindustrialrestructuringandupgradingofdomesticindustriesrelationship.

  Fifth,economicglobalizationhaspromotedthedevelopmentoftransnationalcorporationsindevelopingcountriessothatintheworldmarketgradually.However,thedevelopmenttrend,asaresultofeconomicglobalizationfordevelopingcountriesinthebroaderfieldofactiveparticipationininternationalcompetitionopportunitiesfortransnationalcorporationsindevelopingcountriesmoreactivelyactiveintheworldeconomicstageoftheerajustaroundthecorner.

  Sixth,theeconomicglobalizationhasdriventherapiddevelopmentofinternationaltrade.Althoughdevelopedcountriesarethebiggestbeneficiariesofinternationaltrade,butdevelopingcountries,especiallydevelopingcountriesinAsiaalsobenefitedfrominternationaltrade,itstradevolumeofworldtradeaccountedforabout20%ofthetotal.

全球化利弊篇9

   【摘要】“冷战”结束之后,中国和俄罗斯先后进入美国主导的世界市场秩序,全球化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然而,晚近以来,由所谓普遍承认的行为规则构成的国际秩序正在走向解体。人们深感困惑,以自由民主为原则的国际秩序的解体为何竟然是由美国的“全球性普遍自由主义干预”所致。要解答这一问题,必须搞清“门罗主义”原则在美国崛起的两百年全球化历史进程中的嬗变。施米特的论析迄今具有启发性:当欧洲的国际法从特定的欧洲秩序扩展至无边界的全球领域时,美国的“门罗主义”打破欧洲式的普遍主义,确立了独立自主的美洲大空间秩序。出人意料的是,随着美国插足欧洲和亚洲,“门罗主义”蜕变成了全球干涉的自由主义。

   【关键词】全球化 门罗主义 国际法 施米特 大空间

   【中图分类号】D8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0.03.005

   所谓“国际法”本是17世纪以来欧洲的基督教国家之间形成的行为规则。对任何一个身属欧洲之外的政治体的智识人来说,产生如下问题都在所难免:何以欧洲国家之间的秩序规则会成为全球性的国际秩序原则。对于承负着在两千年文明史中形成的“中华秩序”原则的中国学人来说,这个问题尤其无法挥之而去。

   更让如今的中国学人无法挥之而去的问题是:何以美国持有一套特立独行的“国际法”规则,既能“干涉全球事务”(globalintervention)又能拒斥域外政治体对美国事务的干涉?在全球化的时代,这样的问题的确让人困惑。

   要搞清这个问题,就不能不说到早已经被学界遗忘了的“门罗主义”。施米特在1950年发表的《大地的法》如今已经成为研究全球化过程的经典著作,他在书中写道:

   伴随西半球界线的兴起,欧洲中心主义界线的世界图景正在被一个新的非欧洲中心主义的全球界线所取代。这个新界线的国际公法史始于1823年12月发表的被称为“门罗主义”的宣言。[1]

   施米特从国际法史的角度对门罗主义的历史嬗变的剖析,迄今被学界视为无人出其右。[2]其实,《大地的法》中有关门罗主义的基本论题,在二战之前已经成型,文本例证即施米特在1939年4月所作的题为《国际法中的帝国概念》的学术报告。两年后(1941年),这篇学术报告以《禁止外国势力干涉的国际法大空间秩序》的书名出版了单行本。

   不仅如此,《大地的法》也不是施米特探究全球化进程的最后著作。1963年,施米特发表了《游击队理论》。我们从中不难看到,施米特在这里发展甚至修改了他对全球化进程的历史观察,尤其是改变了对门罗主义的历史评价。在笔者看来,施米特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与美国在西半球的崛起相比,新中国在亚洲的崛起对形成正义的国际法秩序原则即多元的大空间秩序原则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门罗主义如何打破欧洲中心主义

   按照施米特在1939年4月所作的学术报告中的描述,基督教欧洲的国际法诞生于16世纪以来逐渐形成的均势原则,即以领土性民族国家的主权为基础的大国制衡机制,其具体体现即规范和约束欧洲国际战争的法规。

   从1648年到1914年,欧洲各国秉承的国际法带来了怎样的和平?这些主权国家都宣称自己能够有权按照自己的主权决定来发动战争,那么,这些国家之间如何维持和平和国际法秩序呢?毫无疑问,导致这些主权国家和平共处的原因,并非因为真正的和平,而是持续存在的战争。这种和平仅仅是“不发动战争”。[3]

   16世纪以降,因应西欧各王国的“地理大发现”及其在美洲和亚洲的殖民扩张,欧洲大国之间还发展出一种所谓“amitylines”(友好线)原则。这个原则的含义是,在基督教欧洲范围内,国家间的战争属于国家间的正常交往方式,但在基督教欧洲之外的地区,西欧各王国则相互友好,利益分沾,不可相互打斗。

   旧的欧洲中心的国际法体系的根基在于,以正当的国家秩序为基础,欧洲的国家空间在国际法之中具有不同的等差秩序,这种旧国际法体系在非欧洲的空间里实现和平,实现自由欧洲的扩张。非欧洲空间没有主人,也是未开化或者半开化之地,是待殖民的区域,欧洲的政治权力攫取的对象,而这些欧洲力量通过占有大量海外殖民地之后将成为帝国。(《秩序》,第141页)

   世界历史进入全球化时代的第一个阶段,是西欧各王国对欧洲以外新发现的地缘空间的自由占有,形成各自的“利益划分区域”。对欧洲以外的全球地缘空间中的政治体来说,这是赤裸裸的帝國式强力扩张:最初是对尚未开发的不毛之地的政治占有,随后是凭借武力对亚洲国家宣称有自由通商的法权。“友好线”原则无异于划分了两个世界区域,而两个区域都有国际性战争,但欧洲国际法在两个区域有不同的用法,即所谓的“欧洲中心主义”。

   从16世纪到19世纪,欧洲国家之间的战争从未间断。长达20年的反法同盟战争结束时的维也纳会议(1814年~1815年)表明,欧洲的国际法仍然具有“欧洲中心主义”性质。接下来,有两个标志性的事件足以表明,“从形式上看,国际法不再是欧洲-基督教的国际法”,全球化进程进入第二个历史阶段。第一,美国总统门罗(1758年~1831年)在1823年12月发表的宣言(史称“门罗主义”)“第一次冲击了欧洲中心主义的世界观”;第二,1856年,“土耳其被接纳进基督教的民族共同体”成为其中一员(《秩序》,第140页)。

   相比之下,美国的“门罗宣言”具有更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因为,英国允许土耳其加入欧洲共同体与其在1902年同日本结盟让日本成为“第二个非欧洲帝国”,不过是增加了欧洲大国俱乐部的成员,让它们进入“友好线”,有资格参与欧洲式大国扩张的自由竞争。与此不同, 1823年的门罗宣言的意义是建立一个禁止外部干涉的大空间。同样重要的是,门罗宣言代表了欧洲殖民化进程中遭遇的第一个封闭性的大面积区域。随着门罗主义出现了第一个非欧洲的帝国。(《秩序》,第145页)

   “门罗主义”(MonroeDoctrine)的原初要义是三项宣称:欧洲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已经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未来殖民的对象,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也不容许欧洲列强干预美洲事务。这听起来像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主权国家独立自主原则,实际上,“门罗宣言”表明新生的美国在为自己划定排斥性的地缘空间势力范围。因为,不准欧洲大国染指的不仅是美国本土,而且包括整个美洲:只有美国有权干涉美洲其他国家的事务,美国是美洲的家长。[4]

   尽管如此,宣布独立建国的美国的主人是来自欧洲的殖民者,这个新生的共和国虽然切断了与大英帝国的从属关系,但仍然是基督教欧洲大家庭的成员。因此,“门罗主义”让美国既从属于欧洲国际法体系,又打破了欧洲国际法的“欧洲中心主义”,从而开创了一种新的国际法原则:

   在这一世纪转折点上,门罗主义是抵御某种外部空间势力干涉他国事务的理由,而另一方面,它又成为某种扩张空间的进攻性帝国主义原则……门罗主义从一种不干涉和抵御外部空间势力干涉的原则,变成美国以帝国主义方式干涉美洲其他国家的一种托词。(《秩序》,第100页)

   直到差不多200年后的2013年11月,美国政府才正式宣布门罗主义时代已经终结,今天的美洲国家是平等伙伴,美国不再干预其他美洲国家事务。鉴于美国习惯于说一套做一套,实际上是否如此则是另一回事情。从晚近的委内瑞拉事件来看,美国对俄国的作为的确莫可奈何,但这并非因为美国自愿放弃门罗主义,而是因为瘦身后的俄罗斯有能力以门罗主义对付门罗主义。

   门罗主义的世界政治史含义

   在施米特看来,“门罗宣言”表明美利坚合众国由此成了美利坚帝国,它凭靠自己的国家武装力量建立起一种排他性的禁止域外势力干涉的大空间秩序(Groβraumordnung)。

   1823年,美国第一次提出门罗主义,直到今天,这仍是“大空间”原则在当代国际法历史中最成功的例子。对我们而言,这是独一无二、非常重要的“先例”。(《秩序》,第95页)

   “门罗宣言”实际上是美国对1815年形成的欧洲神圣同盟企图干涉美洲事务作出的坚决反应。因此,施米特指出,“真正原初的门罗主义”代表着一个历史进步的政治正当性原则,即反对君主制的王权政制的合法性,而基督教欧洲的国际法恰恰基于君主制的神圣正当性——维也纳协议是其最后的表现。如果基督教欧洲的君主制列强有干涉西班牙和意大利的民主革命的合法性,那么,从逻辑上讲,它们也有“干涉拉丁美洲国家的革命进程”的合法性。

   美洲大陆的人民认为自身不再是外国政治强力的臣民,也不希望成为外国殖民的对象。这便是门罗主义所宣称的“自由和独立的姿态”,这种骄傲直接针对欧洲君主制的“政治体系”。美洲大陆的人民并不希望介入这种欧洲“体系”,根本上说,这违背了他们自身的意愿:他们拒绝接受来自于欧洲体系的任何“干涉”和权力转移。(《秩序》,第103页)

   我们作为中国人自然会钦慕这种美国精神,因为,一百多年来,屡屡遭受列强欺凌的中国人前赴后继致力追求的正是这种“自由和独立的姿态”。奇妙的是,“门罗宣言”之后,美国将自己的国家权力转向亚洲并干涉亚洲的政治空间:1844年7月,美国趁鸦片战争之机派自己的东印度洋舰队进抵广东沿海,在澳门望厦村迫使中国政府签订《望厦条约》,分得与英国靠武力获得的同等的权利,某些方面甚至还享有比英国更多的权利(如更大的领事裁判权范围)。

   欧洲大国(英法两国)主导的鸦片战争不仅欺凌中国的主权,也打破了有悠久历史的东亚文明秩序:1846年,美国派遣海軍准将贝特尔(JamesBiddle)率舰队进抵日本试图开设通商渠道未果,7年后(1853年),海军准将佩里(MathewC.Perry)率舰队再抵日本,以武力迫使日本于次年签订《美日亲善条约》(《神奈川条约》)。美国本来企望与日本签订通商条约有《望厦条约》那样的条件,但除了最惠国待遇外,其他条件均未得到满足。1858年7月,趁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美国迫使日本重新签订《美日修好通商条约》,获得了5年前未曾得到的所有各项权利。[5]

   发人深省的是,日本凭靠仿效西方列强成了东亚空间的欧洲式帝国后,美国竟然教唆日本在东亚推行“门罗主义”,前提是必须保证美国在东亚的“机会均等”和“利益分沾”:

   倘若俄国是英国的敌人,人们就不至对日本推行亚洲门罗主义提出异议。早在1905年,据称当时的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就鼓励日本枢密顾问金子间太郎将门罗主义转用于亚洲。罗斯福当时的出发点显然是下述观念,门罗主义之转用只是意味着从经济上为美国资本开放东亚,可见,这是将英美帝国主义的世界经济的方法转用于亚洲,尤其转用于中国。因此,具有这种目的和内容的东亚门罗主义不是别的而只是英美资本进行剥削而开放中国,即将中国变成美国和英国的殖民地。(《斗争》,第398页)

   施米特并没有忘记指出,英美资本主义在中国谋求利益与日本觊觎中国东北乃至“改变、重组中国的要求”有着本质差别。“门罗宣言”之后的美国在东亚的一系列行为表明,美国一方面切割了与欧洲大国的关系,另一方面仍享有基督教欧洲的君主制王权国家间的“友好线”待遇。然而,1898年的美西战争中,美国夺取西班牙在南亚的殖民地菲律宾,实际上打破了欧洲大国间的“友好线”。

   1899年9月,美国政府针对列强在中国的行为提出了“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的权利宣称。我们值得意识到,由英籍中国海关雇员希普斯利帮忙制定的“门户开放”声明是在甲午战争之后5年、山东教案之后2年出笼的,它体现了正在崛起的美国对参与包括日本在内的欧洲列强瓜分中国并分沾地缘战略利益的强烈意愿。[6]施米特有理由说,“门户开放”声明充分表明门罗主义转变成了帝国主义式的扩张原则(《秩序》,第105页)。 “门罗宣言”明确针对美国与欧洲的国际关系,它表明美国力图凭靠自身的地缘位置打造“禁止外国干涉”的地缘政治空间。“门户开放”声明虽然同样针对美国与欧洲的国际关系,但目的是参与瓜分东亚的利益,与“门罗宣言”并行不悖。

   门罗在1822年针对俄国和神圣同盟对美洲局势的干涉而提出的抗议与欧洲或者亚洲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利益有何相干?(《斗争》,第396页)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派军队投入欧洲战场,情形就不同了:美国抛弃了不干涉欧洲冲突的“门罗主义”承诺。

   1914年欧洲爆发欧洲式的大战之后,威尔逊(1856年~1924年)认为美国应该抓住时机介入战争并站在协约国一方。由于借助让美国人“远离(欧洲)战争”(hekeptusoutofthewar)的竞选口号赢得总统连任,他一时很难改口说服美国人远渡重洋到欧洲参战。今天的美国史学家说,未料德国人帮了威尔逊的忙:1917年2月1日,德国宣布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威尔逊政府随即宣布与德国断绝外交关系。紧接着,英国情报部门截获了德国企图援助墨西哥革命给美国制造麻烦的电报;再接下来,德国潜艇在没有任何事先警告的情况下击沉了三艘美国商船。

   美国对德国宣战的理由已经足够了,但要违背“门罗宣言”还需要为美国参战提供更高的理由。1917年4月2日晚,威尔逊以情绪激动的演说强烈要求国会授权向同盟国开战,他提出的参战理由是捍卫“自由民主”的价值。

   欧洲国家的政府进行战争的原则与美国介入战争的理由大相径庭。自由国度的美国认为,为了使民主战胜独裁,值得进行战争。所以,威尔逊总统在阐述介入战争的理由时使用的语词是“联合”(associated)而非“结盟”。[7]

   不仅对于基督教欧洲、而且对于整个世界来说,威尔逊提出的这一参战理由在世界政治史上都算得上是划时代事件。

   将一个瞩意于空间限制的不干涉原则变成一个无空间限制的普遍干涉原则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威尔逊以自由民主和与之相关的观念,尤其以“自由的”世界贸易和“自由的”世界市场的意识形态思想取代了原初的和真正的门罗原则,一场围绕门罗主义的激烈的思想斗争就此展开。(《斗争》,第396页)

   美国的参战以及威尔逊在战后给巴黎和会带去的新“国际主义”原则不仅“宣告了欧洲中心主义的崩溃”(《秩序》,第141页),而且更改了欧洲式国际战争的传统性质:非歧视性战争变成了歧视性战争。因为,美国的参战理由让协约国与同盟国的战争变成了民主与专制的战争,从而“垄断了对正义战争的判断”。

   当前的日内瓦国际联盟与一个普世的天下世界秩序的结合,尤其是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的成功区分,导致了一种危机(正如东亚、非洲以及西班牙发生的事件所示),即如今不仅不可能区分正义与非正义战争,甚至不可能区分“战争”与“非战争”——这就是说,甚至无法判断战争是否存在。[8]

   对我们来说,令人困惑的问题在于: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对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的区分为何竟然会导致“不仅不可能区分正义与非正义战争,甚至不可能区分‘战争’与‘非战争’”?

   在施米特看来,问题的关键在于,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为强权国家自行订立国际规则提供了法理依据,“条约原则”形同虚设。“华盛顿会议”(1922年2月)结束不到10年,日本就在我国东北制造了“9·18事变”,这一事件很长时期都没有被视为针对中国的战争行为,不外乎因为日本凭靠“自由原则”自行订立规则。因此,施米特在1937年的学术报告中说,1932年以来的“决定性现象是,日本侵略东亚为国际联盟的战争概念引入了新的问题”;发生在东亚的事件“极为悲剧性地证明,战争概念上的混乱困惑带来了新的困境,而全世界都意识到,现有的国际法并不能解决这一困境”(《战争》,第7~8页)。

   直到今天,美国仍然憑靠“自由民主原则”不断发动形形色色的战争和准战争(如煽动和资助他国的“不从国教者”搞动乱)。也正是凭靠这一“原则”,香港的“不从国教者”扬言要过一个“革命的圣诞节”。在如今的美国式全球化语境中,任何国家若要正当翦灭任何“不从国教者”的爆乱,首先得剪除美国式的自由主义“神圣原则”。

   “门罗主义”的政治史学含义

   无论如何,“威尔逊主义”(WilsonDoctrine)绝非仅仅意味着门罗主义变成了“扩张空间的进攻性帝国主义原则”。不过,施米特指出,以“自由民主”的正当性名义干涉域外政治制造他国动乱,并不是美国的发明,而是继承“大不列颠世界帝国航道安全”原则的做派。

   从形式上看,美国的“新门罗主义”与“大不列颠世界帝国航道安全”原则完全相反:

   门罗主义意图的是美洲大陆这个实际空间,但是,大不列颠世界帝国压根儿就没有一个实际的空间,而是某种分散在距离很远的大陆,如欧洲、美洲、亚洲、非洲和澳大利亚的货运政治联盟,这并非实际空间。原初的门罗主义防止外部空间势力的干涉,捍卫某种抵抗反对当下政治力量的新政治理念,就此而言,它具有其政治意义。与之对立的是,从国际法的观点来看,大不列颠世界帝国航道安全原则并非是当下适用的正当性概念的经典案例。(《秩序》,第107页)

   大英帝国为了维持自己的跨越地缘空间的帝国形态(迪斯累利让英国女王同时是印度女王甚至香港的女王),得凭靠“海洋自由”的宣称控制海洋通道。事实上,所谓“海洋自由”不外乎是凭靠超强武力主导战争胜负的大国的权力自由。比如,当时的英国宣称“达达尼尔海峡的自由”,不过“意味着大英帝国的军舰为了攻击俄国驻扎黑海的海军,可以自由地在这些海峡航行”。凭靠“以自由民主为导向的人道主义的普世性解释”,这个“分布于全球的地缘性世界帝国”能够把自己的强盗性质的利益诉求说成一种“普世性的合法概念”,把“疆域之内的帝国利益等同于人类的利益”(《秩序》,第108、114页)。因此,施米特坚持认为,“在国际法的讨论中,海盗概念一直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它绝非“纯粹的理论琐事”,毋宁说,它“代表一种全新的国际法的突破,这种国际法推翻了国家概念”(《战争》,第12页)。 在施米特看来,没有必要把大英帝国的这种宣称“解释为伪善和谎言”,毕竟,欧洲国际法的传统形态总是与大国的政治实力有关,而大国难免遭遇历史的兴衰。因此,问题仅仅在于,“大英帝国的利益与国际法之间的和谐能够维持多久”。显然,一旦大英帝国的政治实力衰落,大英帝国式的国际法就难以维持下去(《秩序》,第114页)。英国的政策与美国的门罗主义在巴拿马运河问题上的冲突,已经显明了两种不同国际法原则的对峙:

   此番较量以美国的全面胜利而告终,作为现实的伟大秩序原则,门罗主义要优于英国普世原则。(《秩序》,第112页)

   可是,在大英帝国走向衰落之际,美国领导人西奥多·罗斯福和威尔逊并未持守门罗主义的“原始要义”,而是承接大英帝国的“普世原则”,把门罗主义重新诠释成一种“普世性-帝国性全球原则”。严格来讲,原初的门罗主义“从一个具体的地缘历史”的“大空间”概念蜕变为普遍适用于全球的“普世性-人道主义的世界法”,标志着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全球化”秩序的真正来临。

   这个帝国相信它自身已经拥有足够的自我正当性。西奥多·罗斯福和威尔逊总统将门罗主义的普世化,破坏了大空间不干涉原则,由此转变为某种超越国界的干涉主义。当这种普世性宣称它的整体性的时候,即1917年1月22日,威尔逊总统发布的宣言,标志着美国政策的着眼点已经从其本土转向某种大英帝国式的世界和人类联盟的帝国主义。(《秩序》,第114页)

   威尔逊主义中有一条十分著名的被喻为政治“快刀”的“民族自决”原则,它针对的是基督教欧洲数百年来的均势体系这堆“乱麻”:从今以后,国际秩序不应再建立在均势的基础之上,而应以民族自决为基础。这一原则促成了“凡尔赛条约中的少数民族法”,在施米特看来,其“内容包含诸多稀奇古怪和错综复杂的矛盾倾向”,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普世性的自由-个体主义思想”:

   在这种思想看来,平等和平等的对待是偶然成为“少数民族”者的保证保障。自由的个体主义思想和跨国的普世主义是同一意识形态的两极。国民的平等和自由宪政主义的自由权利被视为欧洲文明化进程真正的基本规范。它们代表了国际法共同体成员的国内“标准”,这个标准使得国际法共同体成员同质化。(《秩序》,第117页)

   正是凭靠这条标准,美国的“新门罗主义”有了全球干涉的合法性依据,并以此“作为思想和道德武器的一部分,朝向某种新的、整体的世界战争,朝向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秩序》,第115页)。奇妙的是,大英帝国“作为真正的自由合法的宪政国家”却“在国际法之下并没有保护少数民族,甚至还曾讨论过如何镇压他们”:

   从概念上讲,西方民主制中不可能存在任何少数民族需要得到“少数民族”的保护。(《秩序》,第117页)

   在美国的主导下,西欧大国(英国-法国)的国际霸权主义与自由民主的普世主义正式结盟,使得它们凭靠凡尔赛体系拥有了“控制和干涉东欧国家的权力”,而实际上这不过是由于它们凭靠美国的介入而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而且正由于这场胜利,它们的控制和干涉还可以不断扩张”:

   宣扬西方外部势力的控制和干涉,遂成为一种明目张胆的不和谐之举,这里发生作用的是第三种空间概念。日内瓦和凡尔赛的国际法规定的少数民族保护区域,局限在波罗的海到地中海一带,这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事实上,这个地带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秩序》,第118页)

   换言之,无论“民族自决”原则还是所谓“普世性的自由—个体主义思想”,一旦运用于国际关系领域,往往不过是掩盖大国干涉的借口。因为,在国际关系领域,所谓“保护少数民族”的要求实质上关乎的是“干预”(intervention)问题,而这来自国际法思想强调个人优先的法理(《战争》,第11页,比较第17~20页)。

   在所有重要的欧洲事务中,其中包括保护少数法,都看得到普世主义方法之混淆视听的和破坏性的作用,其根本性祸害在于它源源不断地为不属此一地区的大国的干涉提供借口和机会。……当威尔逊总统在1917年1月22日庄严宣布门罗主义必将成为世界主义的时候,做伪之工已达到登峰造极。他对世界主义的理解,并不是将真正的门罗主义所包含的不干涉主义的地区思想转用到其它地区,而是相反,将自由民主的原则无地区差别和无界线限制地广延到整个地球和全人类。(《斗争》,第394、395~396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美利坚帝国取代大英帝国的全球化势力,美国“将一个专指美洲的空间思想变成一个超国家、超民族的世界意识形态”,亦即“将门罗主义用作盎格鲁撒克逊人以资本统治世界市场的工具”。这种“新门罗主义”的核心要义是:让“一个普遍的无地域和无界限的世界主义”以自由民主的正义名义成了干涉世界上任何地方的政治事务的“合法理由”(《斗争》,第396页)。直到今天,这种“自由民主的国际正义”的借口还不断出现在美国政府发言人的口中。

   走向克服“门罗主义”的纪元

   不难设想,如今谁要用“门罗主义”的原初含义即“禁止外国干涉”来对付美国主义,那么,他就会遭到“新门罗主义”的“民族自决”原则和“普世性的自由-个体主义”民主原则的反驳。施米特敏锐地看到,西方民主思想的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已经成了帝国主义式的“神圣原则”:

   现在,自由主义服务于法律意义上对当下境况的裁决,并为瓜分全球提供法律的神圣性,提供合法性和正当性的神圣意义。今日的西方民主就处于19世纪早期神圣同盟在欧洲所处的位置上。(《秩序》,第104页)

   这话的含义是:如果反对君主制神圣同盟的自由民主-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在19世纪具有历史的正当性,那么,到了20世纪,这种“西方自由民主的神圣同盟”就应该是“新的政治理念和新成长的民族”的革命对象。奇怪的是,在施米特看来,这种“新的政治理念”或“新成长的民族”所凭靠的正当性原则又恰恰来自门罗主义的“原初含义”。因此,施米特盛赞原初含义的“门罗主义”,称它为后殖民时代的国际法奠定了基本的正义原则,即独立自主的有自我觉醒意識的政治“大空间”原则: 这就是门罗主义伟大的原初核心,一种真正的“大空间”原则,即下述几点之间的关系:政治觉醒的民族、政治理念、这一理念主导的“大空间”、一种排除外国干涉的“大空间”。对于我们而言,并非门罗主义,而是它的核心,即国际法的“大空间”秩序概念,能够转换到其他空间、其他历史处境以及敌友阵营。(《秩序》,第103页)

   换言之,“国际法的大空间”概念才应该是全球化秩序的基础。

   具有本质意义的是,只要一个具体限定的、不容许外来势力干涉的大空间的思想得到坚持,门罗主义便始终是真实的、未掺假的。……事实上,原初的美国门罗主义与现代自由资本主义的帝国主义原则和方法毫无关系。它作为真正的地区主义甚至与无视地区将地球变成一个抽象的世界性资本市场的做法处于明显对立。(《斗争》,第393~394、395页)

   既然历史中的门罗主义已经蜕变为“自由民主”意识形态的全球化普世干涉原则,它在本质上“会造成一切人对一切事务的干涉”,并成为美国主义的代名词,那么,要回到门罗主义的“原初含义”就必须超越美国主义的国际意识形态。

   与1941年发表的《禁止外国势力干涉的国际法大空间秩序》对勘,我们可以发现,《大地的法》具有更为广阔的世界政治史视野(从荷马说起),也具有更为明晰的“全球化”视野。但是,《大地的法》删除了1939年的学术报告中的一个关键论题,即“大空间”原则与新的帝国形态的关系:

   帝国、大空间和不干涉原则之间的联系是根本性的。由于这种联系,“干涉”和“不干涉”的概念,获得理论上和实践性的适用性,这两个概念对于一种建立在不同民族的共同生存基础上的国际法不可或缺,但这种概念却异常混乱。(《秩序》,第122页)

   《禁止外国势力干涉的国际法大空间秩序》与《大地的法》之间正好隔着一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第二次世界大战很难说是民主与专制的决斗。毕竟,与美英结盟克制德国和日本法西斯的苏联帝国,并非英美帝国眼中的“自由合法的宪政国家”。严格来讲,德国和日本军国主义是在模仿美国的“新门罗主义”,从而不过是各色“新门罗主义”之间的血腥冲突。唯有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抵抗日本的“亚洲式门罗主义”,因此,二战中的中国战场具有与其他战场完全不同的世界史含义: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的中国抗战10年史(1931年~1941年)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二战之后的所谓“冷战”,仍然不过是两种“新门罗主义”之间的对抗。真正争取自己的排除外国干涉的“大空间”的“政治觉醒的民族”,只能在这两种“新门罗主义”的两极对抗的夹缝中成长。由此可以理解,冷战时期的施米特在新中国身上看到了全球化纪元实现“国际法大空间”构想的一线微光,尽管它当时还笼罩在“一个内在矛盾”的阴影之中:

   这个矛盾将一个无空间限制的全球共同的绝对的世界敌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敌人与一个可划分地域的、中国和亚洲在抗击资本主义的殖民主义时的实际敌人结合起来。这是一个一体世界(OneWorld)——即一个地球、一个人类与一个在其自身和相互间理性地达至平衡的多数大空间的对立。[9]

   施米特没有看到,这个“内在矛盾”恰恰来自欧洲的“现代自由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新生的中国要克服这个“内在矛盾”并不容易。在两次欧洲大战之间的历史时期施米特已经看到:

   只有当禁止外部空间大国进行干涉的国际法的大空间得到承认,帝国概念的旭日升起的时候,在一个划分合理的地球上的一个可界定的共存才可以设想,不干涉原则才可能在一种新的国际法里发挥其确立秩序的作用。(《秩序》,第122页)

   但是,施米特当时没有看到也不可能看到,在欧洲的“现代自由资本主义”及其由此衍生出来的法西斯主义怪胎相互厮杀的历史语境中,根本不可能形成“新的政治理念”。尽管如此,《游击队理论》表明,思想敏锐的施米特虽置身“冷战”语境却能够超逾这一语境,从新中国的成长经历看到有自我觉醒意识的“新的政治理念”得以生长的土壤。因为,只有新中国的建立以及随后的“抗美援朝”战争,“禁止外部空间大国进行干涉的国际法的大空间”才真正第一次得到承认,尽管是初步得到承认。

   我们应该注意到,在《游击队理论》中,施米特再没有提到原初含义的门罗主义对形成“大空间”秩序概念的历史意义,取而代之的是“依托乡土”(autochthonen)或“依托大地的品格”(tellurischerCharakter)。在毛泽东的多极“大空间”思想的启发下,施米特回到现代欧洲自由资本主义的诞生时期去找寻“大空间”秩序概念“依托乡土”的品格。这意味着施米特终于意识到,即便是原初含义的门罗主义也不可能是“大空间”秩序概念的发祥地。毕竟,美国的土地并非美国人的“乡土”,而是欧洲殖民者靠政治占有夺取的空间。因此,原初含义的门罗主义不可能包含“大空间秩序”这个“新的政治理念”。

   不过,施米特的如下说法完全有道理:

   并非所有的民族都能够经受住创建完美的现代国家机器的能力检验,只有少数几个民族能靠自己组织的、工业的和技术的能力打一场现代的物质性战争。一个新的地球秩序以及一种成为当今头等国际法主体的能力,不仅需要高度“自然的”、即与生俱来的品质,而且还必须要有自觉的纪律、高度的组织和以自己的力量创造现代国家机器并将之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才干,这是只有高度集中人的理智力量才可能完成的。(《秩序》,第132页)

   施米特的《游击队理论》已经证明,新中国如何凭靠“依托大地的品格”成长为“一个新的地球秩序”的有自我觉醒意识的“头等国际法主体”。尽管如此,我们必须看到,新生的中国迄今还没有完全实现“禁止外部空间大国进行干涉”的独立自主的大空间秩序。对我们来说,施米特的如下警告没有失效:那些“普世主义者是不可救药的,因为他们无力摆脱西方自由民主大国的意识形态”(《斗争》,第394页)。毕竟,至少我们自己作为自由知识分子无不是不可救药的普世主义者。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地缘政治学丛编”编纂与理论阐释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XNL026)

   注释

   [1][德]卡尔·施米特:《大地的法:欧洲公法的国际法中的大地法》,刘毅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63页。

   [2][德]卡尔·施米特:《大地的法》,前揭,第263~291页;比较[美]弗雷德里克·洛根·帕克森:《新美国:从门罗主义、泛美主义到西奥多·罗斯福新国家主义的蜕变》,刘岚译,北京:华文出版社,2019年。

   [3][德]卡尔·施米特:《禁止外国势力干涉的国际法大空间秩序》,方旭译,见娄林主编:《地缘政治学的历史片段》(“经典与解释”第51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8年,第142~143页(文中简称《秩序》,随文注页码)。

   [4][德]卡尔·施米特:《以大空间对抗普世主义:论围绕门罗主义的国际法斗争》,见施米特,《论断与概念》,朱雁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93页(文中简称《斗争》,随文注页码)。

   [5]中日韩三国共同历史编纂委员会:《超越国境的东亚近现代史:国际秩序的变迁》(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24~25页。

   [6]相蓝欣:《义和团战争的起源:跨国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23~124页。

   [7][美]博斯科:《美国人眼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孙宝寅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第59~62页,引文见第62页。

   [8][德]卡尔·施米特:《转向歧视性战争的概念》(方旭译),见娄林主编:《施米特论战争与政治》(“经典与解释”第52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9年,第5页(文中简称《战争》,随文注页码)。

   [9][德]卡尔·施米特:《游击队理论》,见施米特:《政治的概念》,刘小枫编,刘宗坤、朱雁冰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94~195頁。



全球化的利弊作文 全球化的利与弊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ahwmw.com/yanjiangzhici/109196/

《全球化利弊范文(精选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