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范文(精选13篇)

【www.ahwmw.com--调研报告】

光伏扶贫主要是在住宅屋顶和农业温室上铺设太阳能电池板自发自用、冗余互联网接入&rdquo。换句话说,农民可以自己用电,把多余的电卖给国家电网。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的文章13篇 ,欢迎品鉴!

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篇1

  按照县委统一安排部署,柳林县接待办结对帮扶穆家墕郝也坡村。我办一直重视精准扶贫工作,我办扶贫工作队多次深入穆家墕村,采取听取汇报、现场查看、与贫困群众和村“两委”干部对话交流、座谈等形式,了解穆家墕郝也坡村的情况,广泛听取干部群众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建议和要求。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穆家墕村基本情况
  穆家墕村位于柳林镇东北方向,距县城12公里,是柳林县重点贫困村之一。穆家墕行政村由穆家墕、富资垣、郝也坡、应头峁四个自然村组成,我办帮扶村是郝也坡村,距离县城10公里左右,全村耕地面积402亩,110户,330人,其中贫困户有30户,我单位结对帮扶对象9户,人均纯收入低于2800元。致贫原因主要为:年老多病丧失劳动能力的、意外事故和个别肢体残疾因素等。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精准扶贫合力未形成。一些干部潜意识认为精准扶贫到户很难出“成绩”,没有把心思用在扶贫工作上,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近一年时间,到底“怎样扶”尚未完全搞清楚。在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大的现状下,镇政府、村干部、扶贫工作队觉得市场不景气项目难寻,农民收入渠道单一,增收困难。对扶贫工作无动力、无信心,感到彷徨和无奈。合力攻坚的氛围未形成。
  (二)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差。一是多数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在入户走访过程中发现,少数贫困户,当问及有什么发展打算、如何发展拔穷根时,则不假思索的说:“我现在是三无,无钱、无劳力、无技术,啥都搞不成,你们既是来扶贫的,请你们给我安排低保”。二是就业观念严重落后。相当部分的贫困户处在小钱不愿赚,大钱赚不来的状态。村民的择业标准与自身素质能力极不相符。
  (三)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渠道单一,留守老人养老困难。村始终以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为主,农业生产条件较差,耕地都为坡地,大型耕种机械无法作业,耕种效率低下,仍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种地成本大收益少。年轻劳力外出打工者较多,村里仅留下妇女和老人耕种土地。而且由于缺乏技能,外出务工人员还是以从事传统的苦力型工种为主,收入少,生活压力较大。通过调查发现,穆家墕郝也坡村留守老人较多,留守老人的基本养老方式就是土地养老、社会保障养老,养老问题令人堪忧。由于外出务工子女收入低,又要供养孩子上学,敬奉父母生活费很少,致使留守老人经济能力非常微弱。
  (四)帮扶措施和项目落实困难。接待办作为结对帮扶单位,业务工作任务大,致使结对帮扶参差不齐,帮扶效果不理想。且扶持农村生产发展的项目和资金基本没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是县乡两级政府帮扶措施单一,对帮扶工作仅停留在对贫困户的物质帮扶上,在立足村情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扶持、技术援助、人员培训等方面缺乏有效支持。定点帮扶工作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加强。二是结对帮扶干部大多不熟悉农村工作,在开展工作中充当“客人”,在帮助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制定脱贫规划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建议
  (一)要深化精准扶贫工作认识,形成精准帮扶的合力。一是开展对县、镇、村干部精准扶贫工作的专题培训。着重解决对精准扶贫工作内容和要求理解不透,无从下手的问题。二是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考核机制是推动工作的“方向标”。建议制定更具操作性、具体化的考核措施,实行考核积分制,考核不仅是对扶贫工作队的考核,同时要纳入对乡镇的考核。三是要理顺精准扶贫工作组织、指导、管理体系。乡镇设立精准扶贫工作办公室,乡镇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具体责任人,全面负责对辖区精准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督促,检查落实工作,避免扶贫工作队与乡镇工作分离脱节问题。
  (二)要狠抓脱贫教育工作,切实转民风增信心。一是要重视宣传动员工作。注重通过会议动员、入户引导、参观学习等形式宣传政策,发动群众,使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志气和信心。二是要重视开化引导工作。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用本地的事、身边的人通过自身艰苦努力创业致富的案例进行开化引导。三是要努力引导贫困户转变就业、择业观念。
  (三)要整合各种资源,落实精准扶贫措施和项目。一是因村派人精准、合力攻坚,结对帮扶要到村到户。二是要深入开展结对帮扶。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帮扶单位,每户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做到工作到村、扶持到户、责任到人。三是要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采取有效措施,将贫困户、贫困村的需求信息与社会各界的扶贫资源、帮扶意愿进行有效对接、互联互通,实现社会扶贫资源的有效配置。

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篇2

  新阶段新形势下,扶贫工作是贫困地区的首要政治责任、主要经济工作和重要社会管理内容。围绕提升扶贫工作科学化水平,开创扶贫攻坚新局面的目标,xxxx年以来,xxxx县在运用“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基础上,创新尝试“一县一式”,全面推行“划分五类扶贫对象、对应实施五大工程、配套建立五项机制”的“xxxx”扶贫工作方式,通过思路变新,推动机制创新,实现方法出新。

  一、做法

  xxxx县,地处秦xxxx区腹地,全县总面积1525平方公里,总人口18万,其中农业人口15万,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国革命老区县和秦xxxx区集中连片开发覆盖县。“xxxx”期间,虽解决了2.74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2.99万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但依据新扶贫标准,XX年全县尚有贫困人口6.6万人。XX年,县委、县政府在总结前一轮扶贫工作和制定新一轮扶贫规划时,经过全面深入调查研究,针对贫困人群的差异性、致贫原因的多重性和扶贫工作的复杂性,从理清思路、科学谋划入手,把准扶贫脉博,确立了“分类扶持,片区开发,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原则和“一县一式、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思路。围绕“xx”全县减少贫困人口3.6万人,移民搬迁1万户,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00元以上,基本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免费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养老有保障”的目标,决定瞄准“五种类型”,实施“五大工程”,建立“五项机制”,以推行“xxxx”扶贫方式来全面提高扶贫工作的能力和实效。

  (一)科学划分五类对象提高扶贫工作针对性

  区别情况、分类施策的扶贫工作的重要原则和基本规律。通过带着分类意图的深入调查摸底,在全面掌握各类致贫不同原因和生存状态差异的前提下,把贫困人口分成了五种类型。

  移民搬迁类,属分散居住高寒偏远山区需要搬迁的。现有0.32万户1.1万人由于生态环境脆弱,生存条件恶劣,自然灾害濒繁,贫困程度深,倒致脱贫难度大,因灾返贫多,唯有搬迁才能拔掉穷根。

  综合扶持类,属于农业基础较好,生存条件尚可,人口相对集中,但基础设施薄弱,主导产业不强,农民收入低而不稳,公共服务不到位,脱贫返贫波动无常,这部分有0.65万户2.5万人,处在5个镇的9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域。

  救助保障类,是因生理缺陷形成的痴、呆、哑、傻和无依无靠的五保、低保等特殊群体。大多生存能力弱,主要依赖救助保障,一部分虽享受社会保障但标准低仍摆脱不了贫困,另一部分游离于保障范围之外。目前,全县需要实行集中扶助和供养的特困对象有0.72万户2.29万人。

  教育扶贫类,专指没有受教育或文化程度很低,智能和技能“双低”群体。据抽样调查,xxxx年全县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66302万人人,小学文化程度的60718万人,文盲3841人,三者合计占全县常住人口的76.5%。

  医疗扶贫类,主要源于因贫致贫或因病返贫群体。全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虽已覆盖90%以上,但由于受居住条件、身体状况、经济基础、贫困程度等因素制约,一部分群众看病不方便、看不起病、看不好病的问题仍很突出,有0.67万户2万人需要从医疗保障入手减轻医疗负担和提高劳动能力。

  (二)着力实施五大工程增强扶贫工作实效性

  掌握了贫困类型,清楚了不同需求,着眼对症下药,标本兼治的实施“五大工程”之决策油然而生。

  实施移民搬迁工程。该县抢抓省委、省政府实施陕南避灾移民搬迁的大好机遇,采取避灾扶贫和生态移民搬迁结合共推,坚持政府主导、农民自愿,规划引领、产业支撑,有业安置、持续发展的工作思路,出台优惠政策,综合分类施策,抓点示范带动,创新解决难题,将居住在海拔800米以上高寒偏远山区、受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或其它自然灾害影响严重,无发展潜力的贫困人口,通过搬迁进城、入镇、进社区、进园区,从根本上解决其生存和发展问题。

  实施造血扶贫工程。按照“县域统筹、连片开发、项目到村、扶贫到户”的思路,遵循“瞄准对象、分类扶持、整合资源、综合施策”的原则,重点对因基础设施、经济基础等原因,导致发展单一、缺乏后劲、处于温饱线上波动的贫困人口和5个镇14个连片特困区域,采取政府帮扶、整合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培育主导产业等措施,不断增强贫困区域和贫困人口造血功能,实现区域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目标。

  实施输血扶贫工程。贯彻“集中供养、开展救助,严格标准、落实政策”的原则,紧扣保障特困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权利,实现吃饱、穿暖、有房住的基本目标,一方面用好国家保障政策和政府救助资源,另一方面创新农村“三留守”管护机制,发挥基层组织和社会资源作用,将低保户、五保户、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及其他需要政府救助的弱势群体及时纳入保障帮扶范围,分别实施集中供养、政府救助和社会帮扶,切实缩小贫困人口圈内差距,确保社会特困弱势群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扶贫先扶智、彻底斩断贫困链条”的思路,创新留守儿童教育管护机制,健全职业成人教育网络体系和贫困学生资助体系。投巨资相继实施教育均等化六大工程,留守儿童管护的“xxxx模式”在全省推广,中职学历教育和产业“强村大户战略”有序推进,在全市率先实施职业免费教育、学前一年免费教育、学前一年至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开展机关对口帮扶28所学校和千名干部结对帮扶千名贫困学生活动。

  实施健康保障工程。出台贫困人口住院医疗县内外报销额度及重大特殊疾病救助、二次救助等优惠政策。全县累计建立贫困人口健康档案15.74万人,对10314名65岁以上老人进行了健康体检,接受健康教育群众3.4万人,开展经常性爱国卫生运动、定期义诊、上门等活动。整合合疗、慈善资金、红十会资金对特困人口的医疗费实行全额报销,在县乡医疗机构设置扶贫床位。

  (三)创新建立五项机制强化扶贫工作保障性

  为充分激发扶贫工作的活力,整合政治经济社会各方资源,夯实扶贫开发的组织保证,该县大胆创新建立了扶贫工作“五项机制”,以实现推进顺利,运转顺畅。

  建立干部包抓机制。该县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优势互补、助需对接”的原则,建立了以领导联镇、部门包村、干部包户为核心内涵的“一问三包五联“包抓机制。实行网络问需问计问民生,34名县级领导包11个镇、211个村(社区)各由1名正科级领导包抓、1000名后备干部包1000个贫困户、1000名一般干部担任1000名贫困学生的“代理家长”,一包三年不脱钩,同时县级领导和科级干部各自确定联系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干部、基层群众。对贫困村全覆盖的包联和对重点贫困户结对帮扶,有效加强了扶贫的组织领导、工作指导和直接投入,用制度夯实了扶贫开发的组织和干部保障。

  建立社会帮扶机制。借助新一轮省级“两联一包”工作契机,组织动员县内外慈善组织、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通过带信息、带项目、带市场、带技术和扶产业、扶学业等多种途径,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加快实现脱贫。深入开展千企千村扶助行动。截止目前,主要依靠社会力量共为贫困村直接投入资金175万元,捐赠物资折价25万元,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支持扶贫开发工作的大扶贫格局。

  建立投入保障机制。该县不断加大财政配套资金投入力度,将县级财政每年新增财力的5%作为扶贫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扶贫综合开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把整合涉农部门项目资金的40%用于解决连片贫困村的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及特色产业培育。积极争取上级扶贫开发和支农项目,引导和鼓励金融信贷和社会资本投入,建立和完善村级互助资金组织,强化扶贫开发资金使用管理,初步建立了以财政资金为主导的多元化扶贫投入机制,有力解决了贫困村发展难、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等一批突出问题。

  建立评估验收机制。规定各单位负责包抓的贫困村,按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社会事业和村级组织等内容,干部包抓贫困人口按人均纯收入、生产生活环境、生活质量、医疗卫生情况和子女受教育情况,分别实行百分制扶贫考核。考核采取召开镇村座谈会、听取汇报、实际察看、逐户评估、群众评议等多种形式,现场验收,当场打分,结果公布,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对达到脱贫标准的特困村将其从贫困村中出列,达到脱贫标准的人口停止相关到户扶贫开发政策扶持,对返贫人口将其列为贫困人口扶持对象继续帮扶,直至脱贫。

  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将扶贫“xxxx”工程纳入县上对各镇、各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并给予重点赋分,把考核结果纳入镇和部门党政一把手工作实绩考核,实行扶贫开发工作“一票否决”和“责任问纠”制度,扶贫包联工作与干部年度考核、职务任用相挂钩。

  二、成效

  去年以来,xxxx县在片区综合扶贫,对象按需扶贫的基本思路指导下,扶贫开发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性进展。

  (一)贫困区域和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观。实施了十三年免费教育,惠及数千个贫困家庭,率先推行了特困人口医疗费全报销制度,低保实现了贫困人口“应保尽保”,社会保障提标扩面全部到位。投资6000余万元用于改善连片特困片区基础设施、发展主导特色产业。已经移民搬迁安置3100户11470人,从根本上改善了这部分人的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实施“xxxx”扶贫方式,给贫困区域和贫困人口带来了新发展、新机遇、新气象,xxxx年减少贫困人口6600人,贫困人口人均收入增长955元,创历年最高。

  (二)农业主导产业稳定发展,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显著提升。以桑、畜、菜为主导的农业产业不断壮大,现代农业园区和合作社发展势头看好,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大幅提升,2个园区被评为省级示范,“池河明星猪→沼→桑现代农业示范园”模式在全省推广。合作社经营模式日趋成熟,逐步由互助组织性质向市场主体性质迈进,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

  (三)推进“三业”富民,农民收入持续高速增长。在扶贫工作中扎实推进主导产业发展,大力扶持家庭创业,不断提升劳务输出的组织化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48元,增长16.6%,增长率连续多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创业就业工作连续多年获得全省先进。

  (四)城乡统筹步伐加快,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通过狠抓现代农业和工业园区建设、狠抓移民搬迁和现代新型社区建设、狠抓城镇基础设施配套,xxxx年城镇化率提高3.2%,达到37.4%,吸引5252人进城入镇。今年已列入全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试验示范县。

  (五)农村社会管理不断加强,农村保持和谐稳定。建立和完善了干部联系群众、便民服务、信访维稳等八大社会管理机制,尤其是深化了农村“三留守人员”管护工作,建立了矛盾排查化解长效机制,健全了农村治安防控机制。全县未发生大的群体性事件、社会治安案件和安全生产事件,继续保持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三、启示

  其一,跳出扶贫谋划扶贫。扶贫工作既属于经济范畴,也是民生内容,还是社会问题。xxxx站在全县经济发展全局和社会管理大局来思考权衡扶贫工作,围绕扶贫而不局限于扶贫,立足扶贫但放眼全局。必须认识到扶贫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短板”,在规划制定实施,资源调配使用,政策措施落实上体现扶贫为重。必须把扶贫当作加强社会管理的“重头戏”,对贫困区域和弱势群体存在的矛盾隐患优先治理,对不均等、不到位的公共管理和服务抓紧解决,打牢全县稳定和谐的基础。必须把扶贫当作坚持群众路线的“大舞台”,扶贫就是贫困地区最重要、最迫切的群众工作,增强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必须首先抓好扶贫帮困工作,下功夫努力缩小区域差别和贫富差距。

  其二,遵循规律实施扶贫。扶贫开发工作要坚持在实践中探索规律,把握规律,顺应规律,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主观臆断。必须在规划上注意当前脱贫与长期发展相结合,在片区开发上注意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在分类施策上注意物力扶持与智能培育相结合。xxxx自觉纠正赠予式、福利式、不计效益的扶贫思想,发展12个现代农业园区,扶持近5000个产业大户,组织起20余个民专业合作社,招商引资和本地城镇资本下乡办起一批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做到主动遵循市场规律。而且坚持抓内因、强自身,特别重视贫困村领导班子建设和村级自治机制建立,对所有贫困村班子进行了整顿,35%的村主职干部进行了调整,全面推行村级事务“五步三公开”工作法。

  其三,抓住核心开展扶贫。扶贫工作的核心在人,主体是贫困群众,主力是县镇村三级干部。xxxx坚持以人为本,深化参与式扶贫,尊重农民的意愿,着力于提高他们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在突出提高贫困人口的基本素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上,既坚持学龄孩子入学“一个都不少”,又推行农民技能培训“存量一个不漏、增量一个不减”。项目建设中,强化农民的选择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办成贫困农民迫切需要解决,又能使之直接受益的好事、实事。为了提高各级干部参与扶贫和服务群众的本领,在建立“责任到人、工作到户”等机制的前提下,办《xxxx讲堂》,编本土教材,建培训基地,办技能培训班,开展党政事业干部全员学习考试,组织镇村干部“一人学一技”,进行农民选项培训等,全面提高党员和基层干部自身知识和技能。出台加强农村基层干部政策文件,关爱原待镇村干部,建立健全村运转经费和村干部补贴制度和年满60周岁正常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制度,基本形成了一套“来源稳定、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激励机制。

  其四,坚持实干推动扶贫。扶贫工作必须以艰苦奋斗精神为动力,以踏实认真的作风为支撑。xxxx把扶贫作为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切入点,紧扣“转变作风、狠抓落实、优化环境”主题,以集中整顿、督促整改为抓手,强化实干意识,提升服务能力,完善干事机制,初步形成了“热爱xxxx、热情友善,敢为人先、开放包容,团结和谐、敬业奉献”的xxxx精神,营造了风清气正、政通人和、干事创业、共谋发展的浓厚氛围。实践证明,只有把转变干部作风作为刻不容缓的重要使命,碰真来硬,务求实效,使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干部作风得到根本转变,才能形成加快发展、实现减贫的强大合力。

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篇3

  按照区委、区政府统一安排部署,近日,在副区长宋XX带领下,调研组一行就XX村党组织现状及精准扶贫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座谈交流、入户调查,形成了调研报告。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XX村(社区)党组织基本情况
  XX村(社区)位于X镇,为X镇镇政府驻地所在,紧邻国道,交通便利。全村国土总面积6.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56亩,其中水田1809亩,以种植水稻为主,油菜小麦为辅。共8个居民小组,1297户,6488人。全村(社区)有镇直单位21个,企业4个。目前村(社区)设1个党总支,3个党支部,共有党员66人。其中XX村党支部26人,X社区党支部27人,雄丰党支部13人。党员的平均年龄在45左右,中年龄最大的86岁,最小的26岁,70岁以上的6人,60岁以上的22人,40岁以下的25人,有劳动能力的44人,无劳动能力的22人,在外务工的19人。
  XX村(社区)“两委”班子为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共有干部4人,其中村(社区)支部书记、主任1人,副主任1人,委员2人,年龄最大52岁,最小32岁,平均年龄44岁。本科学历1人,高中学历3人。书记C,现年52岁,高中学历,于1988年至1998年担任村委会委员、副主任,1999年至2002年9月担任村委会主任,2002年9月至今担任书记、主任,负责村委会全面工作;村支部委员、村委会副主任S,现年39岁,本科学历,于2008年至2015年10月担任村委会委员,2015年10月至今担任村委会副主任,负责农业、国土、城建、党建等工作;村支部委员Z、现年52岁,高中学历,于2005年10月参加工作,负责村妇联、人社工作;委员Y、现年32岁高中学历,于2014年3月聘请到X社区工作,于2015年10月换届中选为X社区委员,负责民政、移民、残联、会计及精准扶贫工作。
  村(社区)党组织及行政管理组织基本健全,能够正常开展党组织活动及事务管理工作。村(社区)“两委”班子很团结,分工明确,在工作上能够相互配合,有事能多商量沟通。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等党建制度,“两学一做”教育做到了经常化、常态化,每月一次“党员主题活动日”规定动作严落实,自选动作有特色,学习党章、党规、准则条例以及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MZ生活会批评与自我批评动真格,“战斗堡垒”逐步建强,党员都能向合格党员的标准靠拢。并坚持每周一召开工作例会,有事情及时讨论汇报,并对相关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安排下周工作,努力完成上级安排的其他任务。村4名“两委”干部能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努力克服工作多、任务重的困难,认真学习扶贫相关政策,不断提高扶贫业务能力,在扶贫项目资金上都能严格按照财经纪律要求,做到及时准确的公开,对贫困户每月不少于2次的入户走访,宣传扶贫政策,对贫困户家庭近况都掌握的非常清楚,及时完善贫困户档案资料。且不存在涉黑涉恶及违法违纪行为。
  村(社区)“两委”干部积极带头创业致富,领富带富,2017年村书记C成立了XXX家庭农场,以600元/亩的价格流转土地近300亩,其中贫困户土地30亩,主要从事优质稻种植, 年收入约8万元;2017年5月委员Y创办了XXX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占地6亩,目前生猪存栏600头,年出栏约1200头,年收入约10万元;委员Z2012年在XX村(社区)二组开办了一家快递加盟店,年收入约2万元。
  村(社区)集体2017年共收入31.3万万元,收入主要来源包括村(社区)集体经营收入6.8万元(集体鱼池年承包费5.4万元,二组门面年收租1.1万元,河滩地年承包费3000元),财政转移支付5万元,社区经费7.5万元,争取其他经费6万元,QHB局帮扶资金5万元和支持抗旱资金1万元。主要用于人员工资、缴纳社保、办公经费及基础设施建设。
  村集体债务2014年是91.2万元,经过债务划减,到2018年3月还剩27万;债权98万,债权人全部是本村农户,目前还无法收回。
  二、履行脱贫攻坚责任情况
  一是精准识别。XX村共有贫困户存量数85户213人,分年度脱贫情况为:2014年脱贫19户45人,2015年脱贫22户48人,2016年脱贫24户75人,2017年脱贫10户21人,2018年脱贫4户12人,2019年脱贫6户12人。在贫困户的识别上,均严格按照标准及程序评选产生,共精准识别贫困户26户64人,无错评、漏评、弄虚作假情况。
  二是精准退出。贫困户脱贫均严格按照脱贫退出标准和程序,都已达到“一有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按照年度召开贫困户脱贫认定评议会,进行家庭经济收入核算,做到贫困户、村党员代表、群众代表都认可。无数字脱贫、被脱贫现象。精准识别贫困户26户64人,截至2017年底已脱贫16户40人(2016年脱贫8户24人,2017年脱贫8户16人),2018年预脱贫4户12人,2019年预脱贫6户12人。
  三是产业带动。该村致富带头人刘C,于2014年成立了FY树状花圃苗木合作社,专业种植及培育灌装月季,以800元/亩的价格流转XX村七、八组土地200多亩,并带动赵XX等6户贫困户就业务工,平均每人每月可增收800元;C的XXX家庭农场流转贫困户土地近30亩,为8户贫困户共计年增收1.8万元;Y的XXX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一户贫困户就业,苏忠华(张玉兰孙子)到该合作社务工,月工资2000元,年增收2.4万元;Z的快递带动一户贫困户就业,李XX在申通快递打零工,每月500元,年增收6000元。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部分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四是政策扶持。该村大力加强扶贫相关政策的宣传,贫困户政策知晓率基本实现全覆盖。全面落实教育扶贫,全村义务教育阶段人数4人,大学教育阶段人数1人,政策覆盖率100%;实施危房改造3户,其中2户补助已发放到位,1户资金尚未落实,2018年新申报1户。落实最低社会保障制度,2017年全村五保户3户3人,低保户20户27人,低保标准按照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补差,五保标准按照每人7512元发放。
  五是结对帮扶。QHB局工作队自2015年入驻以来,直接帮扶资金约21万元,慰问资金物资6万元。2015年争取水利部门资金5万元和农环整治资金5万元,为该村七、八组农户增添农田灌溉设施,解决了近150亩农田灌溉用水难题,含11户贫困户的农田灌溉用水,慰问贫困户1.6万元;2016年帮扶资金5万元用于办公室、便民服务大厅和精准扶贫作战室进行改造,慰问贫困户1.8万元,并为王XX等6户困难户各送去一床垫絮和一床棉被;2017年争取5万元环境综合整治资金用于农村环境整治,筹集抗旱资金1万元,解决近60亩农田(含5户贫困户的农田)灌溉用水,慰问贫困户2万元,并为熊XX等5户贫困户各送去一件棉大衣和一床棉被,“10.17”全国扶贫日QHB局干部募集捐款1800元,给苏XX等14户困难贫困户送去生活物资。局机关干部与贫困户实现“一对一”帮扶,采取介绍务工、资助创业等方式进行帮扶,介绍龚XX丈夫到瑞丰务工,每月可增收2000元以上;为丁XX、段XX(因年岁高且家庭劳动力少)2户3人新增公益性就业岗位,进行脱贫帮扶;资助贫困户刘XX创业资金1000元,添置配套设备,在城区经营补、修鞋行业,为其增加年收入约3000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困难
  调研发现,XX村26户贫困户中,因病、因残致贫的贫困户有22户,剩余4户是自身发展力不足;其中有耕地的贫困户19户,基本都是水田,以种植水稻、油菜为主,有2户耕地面积不到1亩地,以务农为主的1户,完全没有耕地的有7户。
  目前,有固定收入来源的贫困户有15户,年收入在2万元至5万元,有部分劳动收入(以打临工为主)的贫困户5户,年收入在0.3万元至1.8万元,还有6户基本无收入,主要靠政策兜底(五保金、低保金和社会救助金)。
  因该村地处集镇工业区,有劳动能力且智力正常的人大约有700余人,基本都在附件企业务工,从事销售行业人数达300人,人年均收入均为10万元以上,其余400余人均为企业正式职工或副业队人员,人均年收入均能达到3.8万元以上,基本无贫困边缘群众,也就是说但凡有点能力的人都把握和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找到致富的门路。现有享受贫困户政策的对象全部都是因残、因病致贫,无法通过劳动就业来增加经济收入,村里无集体企业,产业发展欠缺,“造血”功能差,几年来也未找到合适的项目,帮助脱贫,只能靠政策兜底保障贫困户基本生活。
  四、对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建议
  (一)筑牢“战斗堡垒”,进一步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重点,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村“两委”干部综合素质,增强村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村干部的履职能力和服务水平。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因部分党员年纪大、体弱多病或在外务工等原因,平时集中学习党员参会率不高,X社区支部和村支部党员会议应到人数53人,平均能实到27人,党员参会率约51%左右。要采取送学上门、个人自学、互帮互学等方式,加强教育学习,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增强“堡垒”作用。动员全村有能力且能带动周边人致富的党员同志,把“身份亮出来、作用显出来、模范带出来”,积极为村集体建设出谋划策,主动帮助身边众人脱贫致富,发挥“堡垒”作用。
  (二)做好“拿来文章”,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据初步统计,2017年村(社区)集体收入共31.3万元,但集体经营收入仅有6.8万元(集体鱼池年承包费5.4万元,二组门面年收租1.1万元,河滩地年承包费0.3万元),其它均为上级财政拔款,单位帮扶和化缘而得(财政转移支付5万元,社区经费7.5万元,QHB局帮扶6万元,化缘6万元)。2014年村集体债务91.2万元,经过4年多时间的债务划减,截止2018年3月还剩27万,划减速度缓慢。而集体债权98万,债权人全部是本村农户,现在无法收回。下一步在发展村集体经济上一方面要发挥好背靠几家大中型企业优势,实现高度村企融合并奔发展,村集体和村民从中受益;另一方面,要发挥好镇政府所在地行政优势,争取各方政策性倾斜扶持,盘强村集体财力。村集体实力增强,可有效解决贫困户诸多生产生活困难,打通脱贫“最后一公里”。
  (三)实施“乡村振兴”,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该村要有领跑全镇的决心和勇气,以更大的气魄、更实的作风,抓出成效。以道路、供水、环境整治等为主要内容,按照长远规划,分步实施,适度超前的思路高起点做好整体发展规划。加快提质改造村级主干道、“组组通”公路,硬化水渠,完善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计划2019年完成对该村六组MZ水库溢洪道进行整修,面积约为180平方米,老XS公里至ZP断的1000米道路硬化;计划2019年完成PP至MZ水库1100米的T型渠进行硬化,完成PP至MZ水库的1500米80U型渠道硬化;计划2020年完成HY水库至集镇涵洞1800米的浆砌石的硬化,LX水库至ZP段1600米的T型渠硬化,HY水库1500米的防汛道路硬化,保障汛期的防汛物资运输通畅;2019年完成对该村全部旱厕的改造,争取2020年完成我村5、6、7、8组的部分饮水工程,实现农户自来水和无害化卫生户厕基本普及。
  (四)打造“塑人工程”,进一步加大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以X集镇为重点区域,加快推进村民文化广场、文化墙等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农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以先进的思想和优秀的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计划2019年在该村修建约4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不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

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篇4

  光伏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创新应用模式,对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发展基础十分薄弱,难以通过特色产业、集体项目脱贫的贫困村,具有十分其重要的意义。为更好地推进光伏扶贫项目建设,我委深入南郑、城固等8个县区,对光伏扶贫工作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

  一、光伏扶贫的政策背景和重要意义

  2016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发文,要求各地方政府将扶贫开发和能源开发建设相结合,积极开展光伏扶贫。习近平总书记期间到安徽金寨、宁夏永宁、河北张北等地视察光伏扶贫工作,对光伏扶贫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光伏发电清洁环保,技术可靠,收益稳定,把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与扶贫攻坚结合起来,在光照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均可实施。既适合建设户用和村级小电站,也可以结合种植经济作物、观赏等开展多种“光伏+”应用,光伏扶贫是一种“授人以渔”的扶贫政策,将扶贫资金投入建设光伏电站,将电站的赢利作为增加村集体收入、增加农民持续稳定收益的来源,受益期长达25年。光伏扶贫受益面广、收益期长、获得感强,是资产收益扶贫的一种重要方式。光伏扶贫符合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国家清洁低碳能源发展战略,也对汉中打赢脱贫攻坚、保护青山绿水、实现乡村振兴具有多重效益。

  二、我市光伏扶贫的基本情况

  汉中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依据陕西省太阳能丰富度评估及年峰值日照时数分布状况,年日照总时数为1200~1700小时,属太阳光照三类资源区,可以适度发展光伏发电项目。截至2018年底,全市8个贫困县(其中深度贫困县2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总数为6.5万户15万人,贫困村518个(其中深度贫困村100 个),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

  截止2018年9月,全市在南郑、城固、勉县、宁强、略阳、镇巴、佛坪7个县区累计建成光伏扶贫电站33个,并网发电规模为40.035兆瓦,发电量超过1359万千瓦,每个贫困村每年至少增收5万元。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将新建成关联2877户贫困户、总投资9744万元、总装机规模为11.86兆瓦的村级光伏扶贫电站39个。

  2019年起,全市计划新建84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总装机规模46.81兆瓦、总投资3.5亿元,涉及南郑、洋县、勉县、宁强、镇巴、佛坪6个县区。并网发电后,将带动约1.1万户贫困户增收,为壮大我市约150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做出贡献。

  三、光伏扶贫项目的发展优势和投资收益分析

  光伏扶贫项目,将光伏发电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其优势主要体现在收益的稳定性、产业的环保性和投资的可行性等方面。

  (一)光伏工程的发展优势

  1、稳定性。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中无法规避的自然灾害和难以抵御的市场风险,让许多扶贫工作人员在贫困村产业规划上畏首畏尾。相比而言,光伏发电的优势十分明显,取之不尽的太阳能,有效保障了光伏组件的正常运转。安装即可并网,并网即能发电,发电便有收入。如此稳定的产销链条,使光伏发电成了农村不可多得的增收路径。

  2、环保性。火力发电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较大,目前,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污染物质的排放,已经严重破坏生态平衡,自然环境不堪重负。光伏发电不产生任何废弃物,也不会产生噪声污染。

  3、可行性。农村自然禀赋的丰裕程度参差不齐,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在资源禀赋不足和劳动力资源短缺的双重约束下,贫困村的集体经济往往止步不前,光伏电站将农民闲置的自家屋顶、院内外空闲地和可以利用的荒山荒坡,采取不同的形式加以充分利用,既能满足用电需求,亦能增加收入来源,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二)光伏电站的收益预测

  光伏扶贫电站,具备经济收益的短期性和经营风险的可控性的优点,其发电收益全部用于扶贫,可用以开展公益岗位扶贫、小型公益事业扶贫、奖励补助扶贫等。国家对于光伏电站的补贴年限为20年,收益持续时间长、收益较稳定。

  按每户贫困户估算,一次性投资3至5万元,1至3个月施工周期,建成后仅需简单维护,以后每年收益0.3-0.5万元,持续20-25年。按照建设规模估算,1兆瓦的村级光伏扶贫电站700万元左右成本,占地约30亩,每年运维费用8万元,光伏电站运营期预计为25年(其中享受国家补贴电价20年),预计8年左右收回成本,合计总收益1216万元,投资回报516万元。 

  利用光伏电站的土地,采取农光互补扶贫方式,建设农光互补大棚,种植经济作物,农户通过深加工农产品、劳动技能培训、开展配套的三产服务业、电站维护维修等,从而获取更多的附加收入。光伏扶贫电站年发电收益,加上光伏电站地面种植的经济作物收益,将远高于该土地原收益。如略阳县光伏扶贫电站统筹优化光伏场区布局,使用新型光伏组件支架,采用单板组件安装技术,满足光伏组件安装及农业机械化操作的要求,实施“光伏+农业”工程。引进艾草、钙果、羊肚菌等一批特色产业,地上光伏,地下农业,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实现叠加收益。

  四、主要建设模式与成功案例

  我市通过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村、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使光伏扶贫成为我市村集体增收和贫困户脱贫的新兴产业。目前主要建设模式有四种。

  一是村级电站。在具备光伏扶贫实施条件的地区,利用政府性资金投资,其产权归村集体所有,全部收益用于扶贫。村级扶贫电站规模,根据帮扶的贫困户数量,按户均5千瓦左右配置,最大不超过7千瓦,单个电站规模原则上不超过300千瓦,具备就近接入和消纳条件的可放宽至500千瓦。光伏扶贫对象为列入国家光伏扶贫实施范围的建档立卡贫困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优先扶持深度贫困地区和弱劳动能力贫困人口。

  二是联村电站。以镇、村为单位,通过集中建设、统一运营管理,解决每个贫困村建设一个光伏电站运营管理不专业、维护不到位的问题。略阳县在黑河镇高家坎村、黑河坝村、接官亭镇何家岩社区、金家河镇惠家坝村建设4个联村电站,总装机规模20兆瓦,覆盖9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8216户,既实现了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又降低了建设和运营成本。村级联建电站外送线路电压等级不超过10千伏,建设规模不超过6000千瓦。

  三是异地建设。光伏扶贫电站,原则上应在建档立卡贫困村按照村级电站方式建设,在完成深度贫困村和贫困村建设不大于500千瓦的光伏发电站的建设基础上,对非贫困村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有必要并经充分论证可以联建方式建设村级电站。

  四是易地扶贫安置点配建。把扶贫搬迁与光伏扶贫产业发展同步谋划、同步建设,利用安置房屋顶为搬迁户按户均5千瓦左右配置,最大不超过7千瓦的标准配套光伏发电项目。

  五、存在的突出问题

  光伏扶贫,实现了改善贫困户生活条件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统一,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实质性转变,依赖性、政策性和持续性等潜在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一)收益过于依赖补贴。光伏电站的稳定收益,一方面源自气象条件的稳定和光伏组件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主要依赖国家财政持续性的高额补贴和高标准的上网电价,在没有各类财政补贴政策的情况下,光伏发电站的投资收益将大幅下降,收回建设资本的周期将大幅延长,这种脱离市场的盈利手段,受政策影响太大,并不具有经济上的可持续性和市场上的强竞争性。

  (二)补贴发放不及时。我市33个光伏扶贫存量电站中仅宁强县青木川村,一个195千瓦村级光伏扶贫电站纳入国家补贴目录,该项目2017年10月27日并网发电,至今未获得国家补助资金。国家光伏扶贫电站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发放运作周期长,造成光伏扶贫成效见效慢,光伏红利未能及时释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县区建设光伏扶贫项目的积极性。

  (三)后期监管有待加强。运行维护存在隐患。调研中发现少数光伏电站管护人员没有经过系统技术培训,缺少管护的专业技能,维护不到位,影响发电收益,存在安全隐患。

  六、产业扶贫的科学规划与合理路径

  认真总结推广近年来我市光伏扶贫的成功经验,破解当前光伏扶贫工作中的难题,及时关注中省光伏扶贫政策,扎实地做好今后光伏扶贫推进工作,让光伏扶贫产业项目成为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增收的硬支撑。

  (一)因地制宜,规划先行。经过实地调查,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在满足日照条件的适宜贫困地区推广光伏发电扶贫。各县区政府牵头,会同发改、扶贫部门,以县为单元编制光伏扶贫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应包括光伏扶贫项目的目标任务、扶持的贫困人口数、项目类型、建设规模、建设条件、接网方案、资金筹措方案、运营管理主体、投资效益分析、管理体制、收益分配办法、组织保障措施。实施方案要做到项目与扶贫对象精准对接,运营管理主体明确,土地等项目建设条件落实,接网和并网运行条件经当地电网公司认可。

  (二)精准扶贫,有效脱贫。光伏扶贫项目要与贫困人口精准对应,以县区为单元,调查摸清扶贫对象及贫困人口具体情况,包括贫困人口数量、分布、贫困程度等,确定纳入光伏扶贫范围的贫困村、贫困户的数量并建立名册,建立光伏扶贫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以此作为实施光伏扶贫工程、明确光伏扶贫对象、分配扶贫收益的重要依据。建立光伏扶贫收益分配和监督管理机制,确保收益分配公开透明和公平公正。根据扶贫政策、贫困人口数量和布局确定项目建设规模和布局,保障贫困户获得长期稳定收益项目收益瞄准贫困村、贫困户,收益真正用以开展公益性岗位扶贫、小型公益事业扶贫、奖励补助扶贫等。

  (三)政策多变,认真研读。近三年来,中省各部门关于光伏扶贫政策,出台相关政策数量多、政策调整快、频率高,光伏扶贫项目收益对国家政策和补贴依赖度高,加之部分县区、部门领导干部对中省光伏扶贫政策学习不深不透甚至不关注,导致项目建设实施与国家政策、申报计划要求有出入,具备建设条件的项目难以真正落地,建成并网发电的项目难以获得国家补贴。建议各县区待国家批复我市光伏扶贫项目计划、2019年光伏扶贫电站政策、扶贫电价明朗后,严格按照中省政策要求,在有条件的贫困村建设村级电站,协调电力企业对村级光伏扶贫电站优先入网,上网电量全额收购,切实加强扶贫光伏项目的监管,确保光伏扶贫项目发挥效益,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

  (四)强化管理,统筹协调。市级光伏扶贫相关部门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部署,做好光伏扶贫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对接,协调落实中省相关扶持政策;各县区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光伏扶贫收益分配管理办法,落实项目建设资金,组织项目建设,做好项目运行维护管理。同时加快农村电网设施改造升级,要完善电网发展规划,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电网改造工作力度,将贫困村优先纳入农网改造升级计划,解决村变电站接入容量小等问题,确保各乡村具备开发建设光伏扶贫项目的基础条件,改善农村电网质量,降低线路损耗,提高输送电量,使电网接入能力与光伏扶贫项目建设需求相匹配。各县区各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强化统筹协调,加强光伏扶贫信息统计基础工作,建立光伏扶贫项目定期协调制度,及时解决光伏扶贫推进中的问题,形成强有力的工作合力,促进光伏扶贫的健康发展。

  (五)谋划发展,苏陕协作。我市主要为国家深度贫困县和国家贫困县,经济实力薄弱,扶贫领域面宽,资金紧缺,光伏扶贫仅依靠当地政府全额投资不切合实际,且补贴指标迟迟不能下达,投资压力巨大,融资成本过高。中省明确村级光伏扶贫电站的建设资金由各地根据财力可能筹措资金建设,包括各级财政资金以及东西协作、定点帮扶和社会捐赠资金,光伏扶贫电站不得负债建设,企业不得投资入股。充分利用苏陕协作资金,解决光伏发电站建设资金瓶颈。引入江苏省先进农业企业来汉,借鉴其他地市苏陕协作项目合作模式,实施“光伏+农业”现代光伏农场工程。如在光伏板下统一种植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或者中药材,采用新技术统一管理、加工和销售农产品,实现高品质叠加收益,积极探索创新具有汉中特色的光伏扶贫产业经验。

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篇5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县委关于扎实开展“双包双促”精准扶贫工作的总体部署,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根据商南党委、政府的安排和要求,我公司过风楼镇千家坪村村情进行了实际调研。为了掌握村里在组织建设、村集体经济收入以及道路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的具体情况,我采取与村干部座谈会、实地考察、走访农户等形式,深入开展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千家坪村基本情况
  1、基本情况
  千家坪村辖14个村民小组、303户、1186人,全村耕地面积986亩。地处丹江以南耀岭河上游,立地条件差,属典型高寒偏远贫困村。千家坪村贫困户共104户,365人,2014年脱贫20户84人,目前,还有84户281人未实现脱贫。
  2.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全村以种植业、劳务输出为主导产业,主要种植豆类、小麦、玉米等作物,种香菇,饲养牛、羊、生猪、家禽等。近年来,由于党的政策好,落实到位,加之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怀,该村在基础设施上有所改善,全村都通有有线电视,自来水入户率达到50%以上,医疗卫生室1所。2014年底,千家坪村种植业和种香菇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54%;养殖业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19.4%;二三产业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26.5%。从产业比重看,千家坪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种植业。而外出务工人员及从事二、三产业者,养殖业者偏少,经济收入来源单一,经济总量偏小,贫困面较大。
  种植业:千家坪村种植业主要以玉米、小麦等经济作物为主,年均种植玉米、小麦621亩,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63%。另种植少量豆类、蔬菜约213亩。
  草畜产业:目前,全村共有牛存栏56头;羊存栏32只;猪存栏113头。
  3、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全村全部通电;由于该村自然条件所限,群众用水均建有饮水池,接通自来水;通讯设备基本普及;“村村响”工程覆盖全村;有房301户,1160人。
  4、公共服务设施
  党员活动室建起多年,由于没有资金,至今村部院落还没有平整和硬化,没有厕所和室内楼梯设计不合理。
  贫困现状:(2014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不足2860元的贫困户84户,涉及人口281人,贫困面居全镇偏中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远不能达到群众的期望值。全村现有60岁以上老人68名。)
  5、计划生育工作情况:全村计生人口213人,共有育龄妇女54人,其中无孩6人,一孩40人,独生子女户3户,二孩44人,二女户10户,多孩12人。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千家坪村在目前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是该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作为主要经济来源,但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山地、陡坡地居多,机械化程度低,土壤品质差,水土流失严重,广种薄收的现象比较突出,玉米亩产量约500公斤左右,小麦亩产量不超过220公斤,种植业经济效益微薄。群众养猪多为年底宰杀用,品质差,养殖以散养居多,饲养方式比较粗放,年出栏量偏少,未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及不明显。
  二是由于该村地处偏僻,全村总户数仅为303户,并且人户分离户居多,人口稀少,项目建设很少涉及,致使全村基础设施建设因资金短缺、条件太差而长期停滞不前。
  三是由于该村位于偏僻山区,环境封闭,对外交流机会少,信化工程难以落实,群众思想保守,安于现状,脱贫致富的欲望不强,人口文化素质相对较差;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低,缺乏致富技术,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村域经济的健康向前发展。随着近年来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深入实施,以及我县香菇产业发展的进一步推进,少部分农户已通过发展种香菇自力更生,提高了生产生活水平,实现了脱贫致富。但大部分群众目前家庭经济状况需要进一步改善。
  (二)发展前景和优势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本条件,提升种植、养殖产业。根据该村实际,重点应以种植产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乡村道路硬化建设、群众文化活动设施建设,从基本面对群众生活生产现状进行加固和提升,从而为脱贫致富打好坚实的基础。一要提倡和推广大棚种植蔬菜,真正做到科学种植,全面提升经济效益。
  2、要加强村内道路建设,俗话说:“要想富先通路”,要全面提升村内道路建设和外界交通连接建设,促使村内有能力,有资源的农户大力发展运输业,拓宽家庭收入来源。三要加强村卫生所、文化书屋建设,通过配备必须的医疗设备和药品,选用德才兼并的村医,配备专业的农业技能书籍、配备全面的信息传播设备,实现小病不出村就能得到有效医治,知识不出村就能得到深入学习,信息不出村就能得到全面收集的效果。通过上述措施的落实,真正达到改善该村农户生存环境,降低生产生活成本的目的。
  3.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户整体素质,实现小康生活。一要加大对村上干部和农村党员的培训,使他们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常用的法律法规、致富信息等知识。要持之以恒的把培训农户、提高素质作为治本之策,着力增强农民的致富本领,把简单的“需输血”变为“能造血”。二要加大种植业、养殖业等各行业实用技术知识的培训,为农户发展多种增收产业、扩大就业渠道提供智力支撑。
  三、对策及建议
  (一)因户制宜,合理采用增收措施
  该村的低收入户,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造血型”,另一类是“需输血型”。“可造血型”低收入户是指家庭中有劳动力,有能力通过自身的劳动脱贫。对这类低收入户,主要考虑从就业、创业方面进行帮扶。帮助就业有两种可用形式。
  1、充分利用本村的种养大户,给予他们更多的优惠政策,增加他们对低收入农户中的劳动力就业帮扶的积极性,让低收入农户中的劳动力能从当地得到稳定收入。这样即帮助了低收入户通过自身劳动解决贫困问题,同时又能促使他们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术,为有条件的低收入户的创业积累经验。
  2、对外劳务输出,对低收入户家庭中哪些能外出打工,又找不到途径的劳动力,把他们组织起来,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进行岗前培训,统一管理、安排就业。“需输血型”低收入户是指家庭中没有劳动力的低收入户。这类低收入户多为“五保户”,还包括部分因“病残”、“因小孩上学”致贫的低收入户,他们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无生存的本领,无经济来源。对这类低收入户的帮扶,着重从政策方面进行帮扶。第一、政府的民政部门要向他们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并不断提高最低标准。第二、政府还要通过财政预算、向社会募捐等方式,为他们建立各类生存保障基金,不断提高这部分低收入户的生活待遇和生活质量,让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
  (二)依托优势资源,壮大支柱产业。
  公司将采取“一帮一”结对的方式帮扶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在公路沿线适宜地块集中连片发展200亩地膜魔芋和洋芋,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发展高山蔬菜,成立核桃协会,香菇专业合作社,选择在蔬菜、核桃、香菇生产有基础的户,通过资金、技术扶持,使其发展壮大,带动其他户的发展。
  (三)重视科教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利用农业科教中心丰富资源,按照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的要求,组织开展魔芋、洋芋地膜种植、核桃、香菇等农技培训2期,三年时间使全村所有贫困户及80%以上的农户接受培训至少3次,掌握1-2门实用技术或劳动技能,提高农民依靠科技调整农业结构及自主创业、增收致富的能力。
  (四)因户施策,惠民措施落到实处。针对贫困户,要求包扶干部要深入家庭促膝谈心,了解贫困原因,坚定贫困户脱贫致富信心,为贫困户出谋划策,规划项目,制定实事求是、切实可行的脱贫方法。同时,用足用活各种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尽量使贫困户应享尽享政策红利,不断提高转移性收入比例。
  (五)精准结对帮扶,减少因病因学致贫。针对因病、因学致贫,一是要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低保、五保、养老补贴、高龄补贴等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实;二是要发动职工“结对认领”,帮助贫困户学生办理助学贷款,争取扶贫、慈善协会、妇联等机构的助学金,为贫困户学生捐款捐物,使贫困人口在教育上享受公平待遇,减少因失学而致贫的现象。

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篇6

  一、基本情况

  xx县辖8镇1个街道办,211个村,101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29万人,总土地面积2950平方公里,其中农村人口14.98万人。截止XX年,全县在册贫困人口由XX年的12977户、37270人减少到7955户、XX9人,分别占到全县农村人口总户数、总人口的21.5%和13.4%,其中有一般贫困户4843户13021人、低保户785户1795人、五保户502户652人、低保贫困户1825户4591人;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XX年的1526元提高到2486元,净增960元。因病致贫户有2278户、因残致贫户有604户、因学致贫户有883户、因灾致贫户有732户、因缺乏技术致贫户有700户、缺劳力致贫户有557户、缺乏资金致贫户有501户、缺土地致贫104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79户。XX年计划脱贫人口通过搬迁扶贫641户1847,发展苹果业1526户3468人,大棚种植294户865人、养殖715户1999人、其他产业扶贫479户1374人、产业技能培训525户1402人、务工技能培训599户1523人、救助兜底1287户1859人,全县确定贫困村74个,其中省级21个,市级53个,占到全县行政村的35%

  二、贫困户贫困成因

  通过开展贫困户相关信息调查。我们发现贫困户之所以难脱贫、易返贫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调查发现部分偏远贫困户居住环境恶劣、资源贫乏,生产生活资料严重匮乏,即使有资源也多因交通闭塞、信息不畅,难以得到有效开发。

  (二)受教育程度低,脱贫意识低,缺乏发展技能。农村贫困人口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思想观念陈旧,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生活上往往靠帮靠救济,脱贫意识极其薄弱。几乎没有懂现代农业专业技术的人员,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

  (三)产业附加值不高,缺乏劳动力,收入水平低。多数贫困户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责任田,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日常生活比较艰难。加之第一产业要有产出,主要依靠人工劳力,且产业附加值不高、收入低,费力不讨好,两相对比之下青壮劳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在家的多为老弱病残,即便想要发展产业也是“有心无力”。

  (四)教育负担重,抗风险能力低,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再穷不能穷教育。文化知识的培养是贫困户最终改变贫困命运的关键。目前国家已免去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费用。但就读高中、大学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仍然相当重。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一万元左右,有些贫困户家庭往往为了孩子上学负债累累。二是在贫困户收入来源中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过大,缺乏抗风险能力。一旦遇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收入便大幅下降,迅速返贫。三是家庭收入主要靠劳力。一遇到家庭中有住院或慢性病的,既要支出高额医疗费用,又减少了家庭收入,这一增一减,对于贫困户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三、思路和建议

  (一)深刻领会,全面掌握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坚持开发式扶贫,大力实施移民搬迁、整村推进等综合扶贫开发,贫困乡村基础设施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已经初步建立。但长期以来,由于扶贫认定评价体系不够科学,扶贫对象识别不够精准,导致贫困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扶贫到户“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扶贫的具体措施和相应的监督机制难以保证扶贫资源精准地用到贫困人口身上,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撒胡椒面”的现象,离群众“扶真贫”、“真扶贫”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直接指向并立足贫困人口脱贫解困,管当前、利长远,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

  1、做好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是精准扶贫的客观要求。一是扶贫对象建档立卡,有利于提高帮扶质量。扶贫对象建档立卡,瞄准扶贫对象,能够打破贫困需求和扶贫力量间的沟通不畅,贯通帮扶政策、资源进村入户渠道,与贫困户进行有效对接,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切实提高扶贫开发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二是扶贫对象建档立卡,有利于整合各方资源聚焦扶贫对象。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下,通过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建立健全农村贫困农户信息系统,不仅为扶贫部门的工作提供依据,也可为各个行业部门工作提供一个通用平台。同时,也为社会各界开展扶贫帮困、投身扶贫公益事业畅通了信息渠道。三是扶贫对象建档立卡,有利于对帮扶成效实施动态监测。通过调查,准确掌握贫困户家庭成员住房、交通、饮水、教育、社保、产业、技能等详细情况,既能对各乡(镇、街道)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进行客观评估,也能对全县贫困状况进行科学研判,增强扶贫工作的前瞻性,从而更好地制定政策措施。

  2、做好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是推进扶贫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的内在要求。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多次提出创新扶贫工作机制的要求,特别强调要推进精准扶贫,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XX年是扶贫的改革之年、创新之年,其核心就是“精准扶贫”,而精准扶贫的前提和基础就是扶贫对象的建档立卡。我们只有抓住贫困人口这个核心,用好扶贫对象建档立卡这个平台,才能有的放矢、创新思路和方法,切实推进扶贫工作体制机制的创新。

  3、做好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扶贫工作事关民生,是典型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集中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开展贫困户识别和建档立卡,就是对贫困户进行准确定位和精确瞄准,为我们扶贫开发找准一个个具体对象,然后通过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力量,分年度、分批次对这些贫困对象进行帮扶脱贫,把扶贫工作做实、做真、做出成效,真正体现党员干部深入群众接地气,真正体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向纵深发展。

  (二)把握关键,突出重点,扎实抓好全县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

  开展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内容多、任务重、时间紧,各相关部门必须按照省、市、县的部署要求,统筹谋划,周密安排,有序推进。

  1、准确把握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要按照《xx县农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实施方案》要求,XX年底前,在全县范围内建立贫困户、贫困村电子信息档案,构建与国家数据平台相衔接的全县扶贫信息网络系统,为精准扶贫工作奠定基础。同时,要根据国家制定的统一扶贫对象识别办法,在已有工作基础上,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开展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要通过建档立卡,对全县贫困户、贫困村进行精准识别,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明确帮扶主体,落实帮扶措施,开展考核问效,实施动态管理。

  2、准确把握建档立卡对象和标准。一是要搞好贫困农户的识别。贫困户识别执行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875元(XX年2500元不变价)的省级农村扶贫标准;同时,识别出国家扶贫标准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XX年2300元不变价)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今年市级下达我县建档立卡人口规模控制数为29470人。二是要搞好贫困村的识别。贫困村识别按照我省XX年底行政村贫困发生率比全省贫困发生率高一倍(全省国家扶贫标准下贫困发生率为15.1%,一倍为30.2%)以上、行政村XX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0%(全省XX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503元,60%为3901.8元)、行政村无集体经济收入的“一高一低一无”标准执行。

  3、准确把握关键环节和步骤。本次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是前期准备。主要任务是确定建档立卡对象、标准及规模,编制工作方案,宣传发动,开展培训。这个阶段的工作已经完成。第二个阶段是全面开展识别工作。要按照规模分解、初选对象、审定公告、结对帮扶、制定规划、填写手册、数据录入等各个环节的要求,积极开展贫困对象识别工作。这个阶段的工作正在进行,必须在今年8月底前完成。第三个阶段是联网运行。贫困户信息要及时更新,并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贫困户动态调整。这个阶段的工作必须在今年10月20日前完成。

  4、准确把握操作程序和工作流程。要严格按照《xx县农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实施方案》的要求,对建档立卡工作的操作程序和工作流程进行规范操作。一要始终坚持公示公告。贫困户识别要做到“两公示、一公告”,贫困村的识别要做到“一公示、一公告”,要有相关记录和档案资料,要全程公开,接受监督,确保结果公正。二要落实结对帮扶措施。识别贫困对象不是目的,最终目的是要落实帮扶措施,因地制宜、因户制宜,要统筹安排各类帮扶资源,结合需求与实际,研究提出对贫困户、贫困村结对帮扶的方案,制定帮扶计划,落实帮扶责任,明确结对帮扶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三要实行动态管理。贫困户、贫困村的信息要及时更新,并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实现信息动态管理。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全县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矛盾集中的系统工程。各镇(街)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措施,确保各个环节的工作有序推进。

  1、强化组织,加强领导。此次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镇(街)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力以赴、整合资源,将全县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各镇(街)要将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配备专用电脑、档案柜等设备,确定专人负责管理,明确工作职责,及时推进工作,按照《xx县农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实施方案》中的识别标准、工作方法和步骤安排抓好落实,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按时完成任务。

  2、加大宣传,营造氛围。一是要充分利用召开群众会议、标语、专栏等进行宣传发动,把建档立卡工作的相关政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到每个农户和每个村,做到家喻户晓,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充分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二是要加强对基层工作力量的宣传发动。这项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仅靠镇(街)的工作人员是难以完成的。要依靠基层组织,广泛动员大学生村官、包村干部等工作力量积极参与,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3、严肃纪律,确保实效。这次建档立卡工作要求高、标准严,各镇(街)要细致调查核实,做到程序公正透明、信息真实可靠、群众认可满意。在识别过程中,严禁优亲厚友,严禁提供虚假信息,严禁拆户、分户和空挂户,杜绝平均分配。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科学严谨的态度,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对照国家确定的识别标准、识别规模、识别方法,从严把好贫困对象识别数据核实关,确保不漏一户、不漏一人、情况准确、数据详实,确保工作落实到位无偏差,政策执行到位不走样,坚决杜绝违规操作、暗箱操作现象,坚决防止漏报、虚报、弄虚作假行为,确保经民主评议、科学核定的识别数据客观真实,经得起实践和群众的检验。

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篇7

  光伏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产业扶贫的一种重要手段,我县因地制宜开展光伏扶贫工作,在上级发改、扶贫、供电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6年度光伏扶贫项目实施情况

  (一)项目基本情况

  我县2016年度光伏扶贫项目自2016年开始谋划,由各乡镇牵头,各行政村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成立村级光伏农业专业合作社,并于2016年11月完成了全县十二个乡镇148个光伏扶贫合作社村级电站的备案工作。项目主要以村级光伏电站的形式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在符合土地整体利用规划条件下,选择荒山、荒坡、滩涂等场所,按供电部门的技术要求统一建设。全县139个村组建148个村级光伏合作社,按户均5KW的标准,建设总装机容量为19.76MW,建设总户数为3952户,共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3832户。

  (二)产业资金投入情况

  合作社建设光伏电站每户需投入3.5万元,项目总投资1.7576亿元,其中:1、补贴资金3952万元;2、光伏贷款风险补偿金1600万元;3、供电设施投入约1400万元;4、光伏合作社征地、整地约260万元;5、合作社向银行贷款0.988亿元,6、政府全额贴息每年484.12万元(年息4.9)。

  现已将扶贫资金2600多万元拨付至合作社,县农商行贷款8400多万元,部分项目资金已由合作社拨至施工企业。

  (三)项目建设情况

  今年3月我县以县委、县政府的名义编制下发了符合我县实情的《县光伏扶贫实施方案》后,县光伏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立即进行部署,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召开乡镇和职能部门调度会,要求部门明确工作职责,抢抓机遇,争取6月30日全面并网,全力打好光伏扶贫攻坚战;各乡镇克服征山整地和春季雨水较多的困难,先期垫付资金,平整荒山荒地356亩;供电部门全力配合,新安装变压器124台,高压线28公里;通过竞争性比选方式确定了项目的建设单位和运维主体。2017年3月工程全面启动,6月30日全面建成及并网发电。预计项目建成后每年每户贫困户可受益约3000元。

  (四)电费结算情况

  自6月30日并网以来,7-10月份我县光伏扶贫合作社累计上网发电量约766万千瓦时,按0.98元/KWH计算,累计收益约750.68万元。目前供电公司已经对7-9月份光伏发电量586.2337万千瓦时进行了结算,结算电费共计574.51万元,其中上网电费242.8581万元已经付款,国家再生能源补贴约331.651万元暂未拨付,等补贴入账后统一进行拨付。光伏扶贫项目已初见成效。

  二、主要做法

  我县光伏扶贫工程按照“政府引导、贫困户参与、政策扶持、市场运作”的工作思路,坚持“贫困户自愿、贫困户受益、能还本付息”的原则,探索出一条符合脱贫需要的光伏扶贫发展模式。

  (一)领导重视,高位推动

  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县扶贫移民局、发改委、财政局、供电公司等相关部门单位为成员单位的县光伏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扶贫和移民局,办公室主任由县扶贫和移民局长兼任,负责光伏产业扶贫工作的综合协调、数据收集、日常事务等工作。制定出台了光伏扶贫支持政策,即县政府在产业扶贫资金中补贴每户贫困户1万元,其余资金需向银行贷款,贷款利息前5年由政府全额贴息,第6年开始由合作社从电站收益中按月等额还本付息;县供电公司无偿提供接入电网和免费提供接入主网计量表等优惠政策。

  (二)完善制度,注重监管

  出台了《县光伏电站暂行管理细则》,建立了第三方质量检测评估体系,确定了成都产品质量检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南德认证检测(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作为第三方质量检测评估体系单位;建立了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制度和收益分配管理制度。通过竞争比选确定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欣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为我县光伏扶贫工程建设和运行主体,签订了具有长期法律效力的合同文书。

  (三)广泛宣传,快速推进

  一是大力宣传光伏扶贫知识政策,139个行政村多次召开村民座谈会,广泛吸纳群众意见。同时,在政府官网、县爱心扶贫公众号、光伏扶贫微信群及时发布相关政策及新闻动态,并发放电站运维手册。二是积极主动对接,指导乡(镇、场)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如:项目的申报、备案,项目的选址、光伏合作社的成立等。严格把好审核关,简化程序,开辟绿色通道,以县委办、县政府办印发了《县光伏产业扶贫工作实施方案》。三是加强光伏扶贫项目建设的调度和服务工作,对光伏扶贫项目实施过程遇到的资金、用地、合作社注册等问题及时加以解决,确保光伏电站如期并网。

  (四)部门配合,协调有力

  县扶贫和移民局、县发改委、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供电公司、农商银行及14个乡镇(场)等相关部门,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积极配合,安排专人负责,对光伏扶贫项目进行全方位的跟踪指导,落实责任、强力推进。

  (五)严格质量监督

  明确了分管副县长为行政责任领导;督促合作社与参建企业签订了具有长期法律效力的合同文书,明确了企业的质量保证法律责任;工程全面竣工后,组织了由县扶贫移民局牵头,发改委、财政局、各乡镇分管领导、供电所参与的验收小组对148个光伏电站从场地情况、光伏组件数量、并网电路、护栏质量等多方面进行严格把关,并聘请了有资质的第三方质量检测评估单位对光伏电站进行了检测。

  三、县光伏扶贫扩面工程推进情况

  根据省政府光伏扶贫扩面工程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光伏扶贫扩面工程的意见》(府厅发【2017】85号)等文件精神要求,我县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全面组织实施我县光伏扶贫扩面工程。

  一是全面开展调查摸底。2017年8月份以来,组织县发改、扶贫、供电、乡镇等多个单位对全县“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建档立卡贫困村进行了全面排查摸底,对照工程用地、电网接入等建设条件,选出符合建设条件的贫困村24个。

  二是及时制定实施方案。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拟在选出的建档立卡贫困村中逐步实施光伏扶贫扩面工程,按每个村的装机容量不超过100千瓦来建设,总规模为1.2兆瓦;同时对照省发改委、省扶贫移民办《关于开展光伏扶贫扩面工程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的通知》(发改能源【2017】1158号)文件要求,由县扶贫、发改、财政、供电、国土、林业、环保、农商行等部门共同编制县光伏扶贫扩面工程实施方案,现已上报省、市发改、扶贫移民办待审。

  三是积极开展项目选址。对照先期选出的符合建设条件的贫困村,我县计划今年第一批光伏扶贫扩面工程建设村级电站3个,目前白槎村、丰产村已完成选址和光伏板的安装,里阴村已完成支架安装,预计12月底完成。

  四、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我县在光伏扶贫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是2016年度光伏扶贫项目国家补贴不能及时到位,影响贫困户受益。目前,我县2016年度光伏扶贫项目建成并网规模19.76兆瓦,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3832户,目前县供电公司只能按照0.4143元/度进行电费结算,其余国家补贴部分迟迟不能发放到位。

  二是各乡镇征地、整地投入较大,资金缺口难以解决。由于光伏电站选址都是山地,各光伏电站都租用大型挖机开挖土方、平整土地及维修便道,加上租金,合计达260多万元,投入较多的乡镇达几十万元,少的也有十多万元,现在都由村集体或村干部赊欠。

  三是光伏扶贫税收政策有待完善落实。合作社与供电公司进行电费结算时需要提供增值税发票,但由于合作社条件有限,不能自行出具票据,造成无法结算。目前,结算开票都由供电公司代办,但由于合作社较多,报账工作量大,且电量统计出来各合作社法人不能签字盖章确认,增加了结算难度;另外根据规定,各电站每月收益超过3万元的还需缴纳企业所得税,大大降低了光伏扶贫作为一项惠民工程的扶贫效益。

  下一步,我县将以此次督查为契机,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工作调度,确保2016年度光伏扶贫项目持续稳定运行,确保贫困户受益;加快推进光伏扶贫扩面工程,确保在年底前第一批光伏扩面工程开工率达50%以上,明年所有24个拟建贫困村光伏电站全面完成并网发电。

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篇8

  据《**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转发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暨新十年纲要调研工作文件的通知》,**县扶贫办抽调骨干力量组成调研组,于XX年6月1日至8日开展了深入细致、全面的调研工作。**县实施《**县扶贫开发规划(XX—XX年)》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面临的困难问题仍然十分严峻,完善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制定新十年扶贫开发规划已经十分必要。

  一、十年扶贫开发规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XX—XX年)》、《**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XX—XX年)》,**县结合实际,总结扶贫开发经验,按照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求,在村级扶贫开发规划的基础上,制定了《**县扶贫开发规划(XX—XX年)》。XX年以来,我县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人口为主攻对象,把农村产业开发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扶贫开发重点,突出抓好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等工作,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一是扶贫开发投入资金力度加大。XX—XX年的八年,投入中央财政扶贫资金7356.8万元,投入财政扶贫资金地方配套3743.6万元,投入以工贷赈资金125.00万元,投入小额信贷(有偿)资金1500万元,投入定点帮扶扶贫资金425万元,投入群众自筹及投工献料折算资金4618万元,总计扶贫开发投入资金17768.4万元。二是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完成特困户简陋房改造7597户。解决了34560人通路困难,行政村通公路比例由XX年的92%提高到XX年的97.8%。解决了38592人、70276头(只)畜饮水困难,饮水困难人口由XX年的7.93万人下降到4.07万人。解决了9823户用电困难,行政村通电比例由XX年的92%提高到XX年的95.6%。行政村有卫生室比例由XX年的20%提高到XX年的36%。三是农民人均收入增加较大,农村贫困人口减少明显。农村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XX年的1514元增加到XX年的4360元,人均财政预算内收入由XX年的55.6元增加到XX年的206.3万元,人均纯收入由XX年的451元增加到XX年的1614元。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XX年的19.14万人减少到XX年的15.75万人。四是农民科技素质提高,产业增收渠道拓宽。实施农村种养业科技培训114670人次,有20355农村劳力掌握了1-2项种养产业适用技术,他们已成为有技术、能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XX年以来,从一般的、简单的、低收入的劳务输出转向经过技能培训的、高收入的劳务输出,培训基地共培训电子、针车、旅游、烹调等专业3600人,向省外输出1600人、省内输出XX人,做到培训一人、就业人人、稳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引进优良畜种及发展大牲畜10310头(只),种植经济林果46396亩,种植经济作物1348亩,有数十个村形成了“一村一品”产业,涌现出了跑马坪乡马铃薯生产协会、西川乡花椒生产协会、新营盘乡苹果生产技术经济合作协会等“产业协会+农户”的产业开发实体,扶贫产业已成为数千户农户增收的主渠道。五是解决了特困群体的生存和发展问题。XX年以来,投入财政专项资金2982万元,采取集中与插花相结合的方法,从海拔2800米以上高寒山区和泥石流滑坡区搬迁出6600人安置到地理、气候较好区域,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解决温饱”的目标,有效地解决了生存无望特困农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二、主要措施及经验

  (一)坚持开发式扶贫方式,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把扶贫开发、解决群众温饱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各项扶贫方针、政策,按照“县负总责、乡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各级党委、政府扶贫目标责任制,层层明确任务,确保扶贫到村到户。成立了县乡两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把县乡各部门纳入成员单位,各级部门共同参与扶贫开发。实行了县级领导联系挂钩到乡,科级领导联系挂钩到村委会,部门联系挂钩到村民小组,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到户的帮扶制度。

  (二)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严格执行《**省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同时,结合实际制定了《**县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县扶贫开发项目管理办法》。实行项目资金封闭运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坚持项目资金的年度审计、报账制。县、乡、村全面推行了扶贫项目资金公示、公告,广泛接受社会监管。

  (三)科学规划,群众广泛参与项目。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事求是地制定规划,一般贫困群体,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制定了以村委会为单位《村级扶贫规划》和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整村推进规划》,《规划》一次审批、分批实施;生存环境恶劣的特殊贫困群体,以解决生存无望群众生存和发展问题为目标,制定了易地搬迁扶贫规划;居住茅草房、杈杈房贫困群体,以安居乐业为目标,制定了安居工程规划。始终把农民群众作为扶贫开发主体,广泛调动群众参与扶贫开发。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扶贫政策,传递扶贫信息,使村民了解开发式扶贫,让群众从思想上参与扶贫开发。二是召开村民大会参与选择项目,自下而上编制可操作性强、群众满意、扶贫实效大的项目规划方案。三是给群众参与监督项目权。在规定时限内向村民公示、公告项目建设内容、补助标准、项目实施情况、资金使用情况,特邀请村民代表参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督检查。四是把群众纳为投入主体。通过宣传动员,项目村群众自力更生、自建家园,发挥了扶贫投入主体作用,8年来群众自筹及投工献料折算投入4618万元,占总投资的26.6%。

  (四)建立部门协作机制,整合项目资金。以整村推进为平台,按照“统一规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有效整合各类资金。一是整合扶贫内部各项扶贫资金。易地开发、劳务输出、产业扶贫、小额信贷、安居工程等资金捆绑使用倾斜整村推进村,共整合资金5841万元。二是整合外部门投入,按照县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县发改局组建了建设项目资金整合办公室,从水务、交通、电力、林业、畜牧、农业、城建等部门整合到重点村、整村推进村资金累计达9600多万元。

  三、目前农村贫困状况

  纵向比,我县经济社会已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横向比,我县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低层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远低于全国、全省、全市的平均水平。目前,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文化、教育、卫生等基础建设落后仍然是基本县情。XX年底,全县农村绝对贫困人口15.75、占全县农村人口的67.6%,农村低收入人口1.76万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7.6%,共有农村扶贫对象17.51万人、占农村人口的75%。农村4.07万人、5.28万头(只)畜饮水困难。4个村委会所在地不通路,4个村委会所在地不通电,625个村民小组不通路,648个村民小组不通电。农村2万余户居住着危房、黄板房。农村还有3.5万人居住在丧失生存条件的高寒山区、泥石流滑坡石山区。中低产田地面积29.1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38.89万亩的75%,农田(地)水利化程度仅为33%。农村广播电视覆盖死角3万余户。步班邮路1003公里。全县每千人口只拥有病床1.57张,58个村委会无医疗卫生室。72个村委会无文化活动室。村小危房230间共18400m2。

  四、今后扶贫开发的政策建议和意见

  依据**县目前农村贫困状况实际,今后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此,今后扶贫开发工作的政策建议和意见有以下几点:

  (一)实施整乡推进建设,尽快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滞后问题。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滞后是农村致贫的主要原因,不解决这一问题,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是实现不了的。要以整乡推进为平台,整合资源,按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重点解决农村迫切要求的吃水、通路、通电问题。

  (二)加快农村产业开发,确保农民增收。

  农村产业开发是农民稳定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发展农村产业要采取:一是要以有偿信贷资金帮助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解决农村种养业产品销售问题。二是实施农村产业开发村建设。按“一村一品、户户有产业”的原则,选择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已基本改善的村民小组,每村补助10万元,实施种植、养殖、农产品粗加工的产业开发。

  (三)继续实施易地扶贫开发,解决已失去生存条件的特殊贫困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四)把农村危房、黄板房改造列为新十纲要的重要目标任务。

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篇9

  半年来,我局驻村工作队按照驻村工作要求,严守工作纪律,严格驻村考勤,全力开展驻村扶贫各项工作,用行动诠释了忠诚履职,敢于担当的良好品格,现将我半年来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情况作简要总结。  

  一、扶贫村基本情况

  箢子口社区现有4个村民小组,农户1319户,总人口5147人,社区耕地面积1220亩,其中贫困人口46户152人,低保户29户51人;黄金楼村有8个村民小组,农户450户,总人口2042人,全村耕地面积1780亩,其中贫困人口61户170人。低保户35户58人。

  二、具体工作措施与成效

  两村均已稳定脱贫,现有帮扶以巩固提升为主。(一)注重学习,养成良好习惯    坚持集中学习的习惯,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中央、省、市、县扶贫政策为重点,深入学习习总书记对扶贫工作的讲话及相关要求,将文件精神学习透彻,在平时工作中运用。(二)抓党建促工作

  在大垸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箢子口村和黄金楼村党支部定期开展每月一次的主题党日活动,利用这一活动的时机,有机结合村务工作,对村里的党员和干部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党性修养教育,通过学习党章、学习习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提高全体党员的先锋模范意识,通过党建工作更好地抓扶贫。

  (三)扎实开展工作,确保工作落到实处结对帮扶工作,巩固提升,保障政策不落一户一人,并完成了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的走访工作。政策落实,上半年度政策落实到位,不落一人。

  (四)防疫工作

  驻村工作队从2月9日就到岗,配合箢子口社区和黄金楼村做好防疫工作,卡口执勤,参加纠察队,劝说村民不出门,戴口罩,不聚众,不串门,发送口罩、消毒液和宣传单。

  (五)防汛工作

  配合黄金楼村做好防汛工作,督办、上堤查险、巡逻执勤,并送去了物资用以保障后勤。

  三、下半年工作计划

  1、深悟领会精神

  透彻学习习总书记关于湖北省扶贫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各级领导部门下达的扶贫工作任务。

  2、政策落实

  积极了解两村所有贫困户动态情况,准确掌握贫困户各项信息,保障贫困政策落实享受情况完善到位,不漏一人一户一项,,积极配合镇扶贫办、民政、医疗等部门做好政策宣传和政策落实。

  3、巩固提升户资料完善

  完善巩固提升户的各项档案资料,以及配合局机关帮扶责任人三四季度入户走访调查工作。

  4、积极迎接各级检查

  完善各类文件资料,按照上级文件精神指示,落实扶贫攻坚各项工作,为迎接上级领导部门检查验收打下夯实基础。

  上半年度工作已基本完成,下半年争取再接再厉,做好全年度扶贫工作。

  2020年8月2日

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篇10

  一、老百姓对精准扶贫政策的看法

  (一)扶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在找准了我们社会发展的短板后,为补齐短板消灭贫穷促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成和全面小康社会建成的有效手段,是全民拍手叫好的大好事。

  (二)基层群众反映精准扶贫政策好但在识别过程中,没有明确界限,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测算上没有框定标准,导致在人均纯收入的核算上主观性多于客观性,虽然也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评议,但由村社干部凭主观论断可能性很大。比如外出务工人员工资性收入未通过核实工资条等方式进行准确核算。很多一般农户与建卡贫困户家庭人均年收入并没有多大差距,甚至会出现一般农户比建卡贫困户更加贫穷的情况。导致一般农户觉得被不公平对待,从而导致基层矛盾凸显。

  (三)基层群众还反映,在贫困户精准识别过程中只计算家庭收入,对部分家庭的大笔非生活保障性的支出未进行剔除。比如一5口人家庭年人均收入为5000元,即一家人一年除开正常的生活开支有25000元收入,但其中一人因患病要花去2.5万甚至更多的钱,这种严重影响一家人的经济状况的情况在识别过程中未考虑。这就导致扶贫政策未覆盖类似家庭,从而该部分群众不满。

  (四)政策覆盖面过广,让那些家庭有壮劳力而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导致家庭贫困的人进入了贫困户序列,让一句流传坊间的笑谈“要懒懒到底,政府来帮你”几乎成为现实,这不仅让扶贫工作扶错了对象,也让一般农户觉得很委屈,更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导向。

  (五)不同帮扶部门、帮扶责任人对贫困户的帮扶力度相差甚远,引起贫困户之间的相互嫉妒和对帮扶部门的不解。

  二、基层扶贫工作现状

  (一)基层扶贫工作人员长期在电脑上制作报表,多次调整、核实系统数据,制作各类展板、宣传资料等,绝大多数时间只能在办公室做“资料扶贫”“数据扶贫”,很少有时间实地走访贫困户,不能有针对性地为贫困户当前面临的困难出谋划策导致贫困户帮扶方案被锁死在扶贫信息系统里,不能随贫困户家庭情况改变而更新从而导致贫困户不能按照帮扶方案实现脱贫。

  (二)扶贫资金量不断增大,对贫困户的帮扶力度不断加大,部分贫困户以政府为自身发展生产的主体。比如我乡扶贫办就曾为了帮助一户因懒惰致贫的贫困户购买2头生猪仔,并为他购买喂猪用的玉米。又比如部分乡村社干部到户动员贫困户发展生产时,不乏听到“喊我喂猪,跟我买到家来的话,我还是可以喂。”再比如村干部也反映在制定某些项目实施方案前必须召集贫困户开会以确保方案的可行性,部分贫困户则抱怨到“只晓得喊开会,又没看到实质性的东西(意指人民币)”更有甚者言“我们去开会签字,村干部倒是把钱整起去了”。

  以上例子足以见得随着精准扶贫力度的加大,扶贫专项资金的大量增加,群众对帮扶的期望值不断上升,部分原本就发展动力不足的贫困户“等、靠、要”观念更加深化,主动作为、自主脱贫意识弱化,出现“赖贫”现象,基层工作难度大。

  (三)基层专职扶贫工作人员不足、工作力量不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加之扶贫工作得到了全社会空前的关注,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而专职人员的缺乏、工作力量薄弱,导致工作人员心有余力不足,工作质量无法尽如人意。

  三、存在的问题

  (一)、脱贫要求固化,贫困户脱贫难。“五个一批”的第一批便是“产业就业发展一批”,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除“低保兜底一批”的贫困户外,均要发展足够数量的种、养殖产业才能通过验收从而获得国家的扶贫资金扶持。然而笔者所在乡,贫困人口1408人,其中外出务工的有763人,占贫困人口的54.27%。这种情况在纯农业乡镇非常普遍。然而壮劳力外出务工,在家的只剩老弱病残,要按照要求发展足够数量的种、养殖项目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导致“脱贫”越来越难。

  (二)、插花贫困户脱贫和巩固扶贫成果压力大。经过精准识别、“回头看”和动态管理后,最终锁定贫困户404户,贫困人口1408人(其中未上户的特殊群体贫困人口12人),贫困村分别为:农群村38户,130人;上洛村65户,242人;黄柏村47户,191人。贫困村贫困人口563人,约占全乡贫困人口40%,上级资金和项目大量向贫困村倾斜,而占全乡贫困人口60%的非贫困村贫困人口得到的支持力度明显没那么大。如何破解“脱贫容易,巩固难”这一难题带来压力。

  (三)、资金和项目投入力度加大,为资金和项目的监管增加了难度,资金安全和项目效益存在一定的风险。

  (四)、产业培育难度大,自身造血功能的培育压力大。产业的选取和培育有其客观规律和成长规律,同时产业的培育有时间要求,如何做到产业选取长短结合难度大。

  (五)、金融扶贫差异化突显,总体覆盖面较窄。受限额贷款、信誉不足等原因,金融的杠杆作用未充分发挥出来,贷款资金不足和有余问题同时存在,贷款难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六)、整个扶贫攻坚工作缺乏从上而下地统筹,存在各干各,各管各的情况。部门与部门之间没能及时协调,甚至同一部门之间在安排任务时也存在缺乏统筹的情况,导致基层工作人员无所适从。政策制定与基层操作之间上下衔接不精准。政策制定以基层上报的数据为依据,而基层上报的数据中部分不具有可操作性。例如:在已脱贫人口中无安全住房人数统计中,基层工作员据实统计,但这当中不乏因懒惰、因嫌补助少无论乡、村、社干部如何做思想工作就是不愿意实施危房改造的。但住建部门危房改造任务的分配是依照基层所报的数据,这样就直接导致任务无法完成。

  (七)、扶贫项目先在拟摘帽贫困村实施,扶贫资金未能兼顾暂不摘帽的贫困村,引起群众不满。未实施项目的贫困村,脱贫计划写在纸上、订在墙上,群众反映强烈。在基层走访中经常被问诸如“我们这计划栽板栗,说了那么久怎么还不干哦?”“同样是贫困村,为啥XX村已经搞得那么好了,我们这里动都不动哦?”的问题,这着实让基层工作人员有苦难言。增收、脱贫本应是循序渐进的缓慢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项目工程,虽没有打算摘帽,却也该激发这些贫困村的贫困户发展生产的动力,促使他们通过不断发展生产实现逐步脱贫。而不是为了保证贫困发生率而没有实施项目前的贫困村贫困户不能脱贫。

  (八)、政策宣传不到位,群众知晓有盲区。扶贫政策宣传未持续开展,部分外出归来人员对情况不明,政策不清,造成对扶贫攻坚部分工作群众不理解,进一步激化为群众矛盾和上访事件。

  四、几点建议

  (一)增加专职扶贫工作人员,增强扶贫工作力量。既要保证办公室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又要确保贫困户的实地走访、到户帮扶工作卓有成效。让扶贫人员有足够的时间走到贫困户家中为他们解决实实在在的困难。

  (二)细化、简化扶贫政策,并通过地方电视台、乡村广播、报纸、知识读本的方式加强扶贫政策的宣传。让老百姓理解扶贫工作是如何开展的,一些帮扶政策是如何实施的,提高老百姓对扶贫相关政策的知晓率。

  (三)将扶贫工作系统所有成员进行网格链接,不能让任何领导或者工作人员脱离网格。从上到下至少有一个人对所有扶贫工作,扶贫政策有清晰地认识、对各项工作之间的相互影响有动态、准确地掌握,防止在政策施行过程中本是“牵一发、动全身”的要求只动了“发”,而其他都没有动。

  (四)将脱贫措施变活,让贫困户有更多的脱贫渠道。对属于“产业就业发展一批”的贫困人口,如果外出务工不愿回乡发展产业的,凭外出务工有关证明材料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并由就业部门对这部分人建立台账,实行跟踪服务,实时了解他们对技能培训的需求,并提供相应培训。

  (五)分年度重点扶持拟摘帽贫困村的同时,为其他贫困村安排小额产业帮扶资金,以奖励的方式分等次给贫困户以项目发展扶持资金,调动非拟摘帽贫困村的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逐步实现脱贫,消除他们“被遗忘”的疑惑。

  (六)建立健全项目进度、扶贫资金使用情况公示制度,增加扶贫工作的透明度。既要让项目、资金使用通过审计部门的审计,更要让老百姓掌握扶贫资金使用情况,让举国瞩目的扶贫工作能充分沐浴阳光,在让老百姓增收脱贫的同时,打消老百姓对资金被占用、挪用的顾虑,有效提高政府公信力。

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篇11

  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共市委决定在全市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绿色转型,全面振兴”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大落实教育实践活动,是着眼于加快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实现率先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共谋发展的全民研讨会,是找准制约发展症结的全民会诊会,更是实现全面振兴的全民誓师会。

  镇精准扶贫工作现状如何,如何实现2020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带着这些问题,对村6个村屯进行调研。

  一、基本情况

  2016年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275户、905人;有、、3个贫困村;由县法院、县国税局、县环保局、县信访局、县银监局5个部门包保我镇215户709人。按照脱贫计划,2016年已完成脱贫105户、324人,完成任务的36%。

  2017年7月下旬开始,按照全县扶贫工作会议和省扶贫办38号文件文件精神,我镇对重新精准识别贫困户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安排部署。通过精准识别,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4户,277人(其中:档内63户,145人;档外51户,132人)。新识别贫困户中因病致贫70户,因学致贫3户,因残致贫37户,其它原因致贫4户。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扶贫产业项目情况

  我镇目前共有3个扶贫产业项目:一是投资138万元,在村建设600平方苹果果窖项目,2016年共存储苹果14万斤,收益2万元;二是投资100万元,在村建设5栋果蔬大棚项目,现出租4栋,组织贫困人员种植蔬菜一栋,目前收益2.4万元;三是投资150万元,在村建设15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自2017年6月27日开始并网发电。

  (二)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016年建设情况:

  村已投资80万元,绿化主街3000延长米、建设水渠70延长米、修建围墙900延长米;争取小流域治理项目直河700延长米。

  村138万元,建设600平方苹果储果窖1座;投资12万元建设700平方米文化广场。

  村已投资50万元,修建水泥路2.2公里;投资7万元修建人畜安全饮水水窖2座。

  2017年建设情况:

  村投资94万元,其中修建边沟2880延长米,安装路灯72盏;投资38万元,修筑水泥路1.2公里;投资20万元,建设文化大院两座。

  村投资56万元,其中修筑边沟1300延长米,安装太阳能路灯71盏;投资60万元,新建300平方米村部和3000平方米文化大院,正在施工中。

  村投资29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74盏;投资10万元,新建文化大院一座。

  (三)采取的主要帮扶措施:

  一是认真开展助春耕扶贫活动。以农民自有土地为基础,拓宽农民土地多种经营模式,调动各方面力量加大助春耕投入力度,提高贫困农民的收入水平。

  二是认真推动养殖业扶贫活动。以我镇丰富的养殖业为基础,大力开展养牛、羊、猪、鸡、蜂为主的家庭式养殖业,加快贫困农民致富增收渠道。

  三是认真组织镇域劳务就业扶贫活动。以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云岭生态旅游项目为引领,以我镇丰富的林下参、西洋参、寒富苹果、大榛子等产业项目为带动,认真组织贫困户开展镇域劳务就业活动。同时,各村在环境卫生整治和其它用工上,优先安排贫困户就业,有力推进贫困农民增加收入。

  四是认真组织域外劳务就业扶贫活动。2017年初,我镇同集团建立了外出劳务合作,同北京、等地劳务公司洽谈,输出贫困人口劳务就业25人,人均增收1.5万元。

  五是认真推进项目扶贫活动。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协调包保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重点推进光伏发电、寒富苹果果窖、果蔬大棚建设项目,拉长产业链条,增强产业后劲,为加快贫困农民早日脱贫奠定基础。

  六是全力推进贫困村村停耕还林1300亩种植大榛子、寒富苹果特色产业项目,拉长产业链条,稳定产业项目,为后续农民增加收入奠定基础。

  七是加快推进特色沟域经济发展,借鉴安吉旅游模式,按照县委提出的全面推进柳安向全域旅游要求,认真做好“向”字这篇文章,突出果香、药香特色,以云岭旅游业为引领,以我镇丰富的寒富苹果、大榛子、林下参、细辛、葡萄等特色产业为带动,全面打造采摘园、农家乐园等特色产业园,形成一沟一品、一沟一特的建设格局,以特色旅游产业带动贫困户增加收入。

  八是认真做好民政扶贫活动。积极向上争取民政救助资金,落实民政帮扶政策,加快推进民政帮扶工作力度,发挥民政兜底作用,全力做好扶贫工作不落一户、不落一人。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是投入产业项目资金不足,带动贫困户致富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大。

  二是部分贫困户等靠思想严重,还需进一步教育和引导,通过带动增强自主创富的能力。

  三是虽然我镇特色产业发展较好,但多数贫困户还是靠种植玉米为主,去玉米瓶颈和发展特色产业问题急需破解。

  四是政策帮扶还不够完善,健康扶贫还有薄弱环节,兜底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

  四、今后应大力实施的帮扶措施:

  (一)争取信访、环保、银监、中国银行等包保单位的支持,筹措资金140万元,新建150千瓦光伏发电站一座,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1000元的目标。

  (二)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将全镇11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各类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实现贫困户加入经济组织全覆盖。

  (三)依托优势产业,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与苹果、大榛子、中小药材等产业项目,实现有长远增收项目。

  (四)利用镇苹果、人参、大榛子、中药材等产业用工量大及毗邻的新宾县雇工难的优势,鼓励、引导有劳动能力但自己没有其它产业的贫困人口发展劳务经济,力争贫困人口中的劳动力年人均劳务增收8000元。

  (五)通过提高信贷、技术等帮扶质量,引导有意愿和能力的贫困户发展牛、猪、羊、鸡、鹅等养殖业,稳定提高收入。

  (六)对没有劳动能力,完全依靠低保兜底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全面彻底排查的基础上,精准纳入低保救助范畴,通过“两线合一”政策支持,确保2019年实现脱贫。

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篇12

  近日市质监局组织调研专班,深入精准扶贫联系点_县_镇_村进行调研,深入分析_的现状、问题及下一步帮扶措施。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_村发展的现状

  1、基本村情现状。_村位于_县_镇北部,距镇政府约30公里,距县政府约88公里,是典型的偏远高山村。版图面积约70平方公里,由过去的4个村和1个林场合并而成,全村旱地4426亩,水田325亩,共有5个村民小组。_村村内主要资源有闪长岩、石煤、黑板石、魔芋、猕猴桃、蜂蜜和烟叶等。

  2、贫困人口现状。_全村共340户,1339人,其中户口在本村但早已在外地安家约300人,实有劳动力825人,贫困人口177户673人,贫困人口超过50%。在贫困人口中五保户20人,低保户86人。可以说,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贫困户。根据走访了解到的情况,除了35户烟农收入较为稳定外,其他贫困家庭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3、基础设施现状。_村交通不便,全村水泥路9公里,通组公路60余公里,路面较差,遇到雨天,大多数道路无法通车。村民居住分散,除2家房屋是新建的两层小楼外,其他农户房屋均是土坯房,居住条件极差。村内无学校,孩子均在外村和镇上上学,目前有8名在读大学生和6名高中生。村内无卫生室,村民看病去30公里外的_镇,因交通不便,很多村民小病都是能忍则忍。村党员活动中心是4间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土墙房,办公环境差。因环境限制,该村电力资源短缺,经常晚上供电,停电的情况时有发生。当前没有网络,很多地方没有手机信号,通讯极其不便。

  4、产业发展现状。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以种烟、种粮、发展林特产业和打工为主,2014年人均收入4242元。烟叶种植是该村主导产业,在烟叶公司支持下,种植面积达到850亩,有烤房22座。由于条件所限,招商引资相对困难。2012年引进一家石材加工厂,因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目前处于停产状态。

  5、基层组织现状。_村现有党员22人,村两委班子5人,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但村支书、村主任、村会计3人长期不在本村居住,村妇联主任是一名20多岁年轻女性,很少参与到村集体事物中来,村两委作用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二、市质监局帮扶的情况

  1.加强领导,组建帮扶工作机构。市委政府精准扶贫活动专题工作会议召开后,市质监局迅速成立了以局长曾勤为组长,局班子成员,各分局局长及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迅速召开专题会议,制定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工程实施方案,同时成立了以党组成员、副局长欧阳华同志为队长,抽调6名同志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工作队,为精准扶贫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2、走访调研,摸清村内基本情况。我局扶贫工作队迅速深入联系村逐户走访,全面调研。工作队员共驻村180人次,走访入户80%以上的村民及所有贫困户家庭,先后4次与_镇党委政府领导座谈商讨_村扶贫计划,5次召开村民大会,详细了解_村的基本情况,并将走访了解的详细情况归类建档。通过调查,在177户贫困户中,有烟农35户,全家在外打工6户,仅留老人在家23户,伤残户3户,老年户3户。经统计,需要重点帮扶的困难户共96户354人,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不足,同时村民思想保守、缺乏技术和资金。通过走访调查,确定了扶贫的重点对象,真正做到底数清、问题清。在走访过程中,工作队员积极宣传党的惠民政策,争取村民对精准扶贫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3、明确职责,全员参与结对帮扶。按照市委政府干部包户(人)的要求,结合贫困村的实际,建立了县级领导干部包户和一般干部包人责任制。我局县级干部13人,帮扶13户共计48人,一般干部206人,共计帮扶81户306人,剩余贫困群众由工作队兜底帮扶。任务确定后,通过春节慰问、组织活动等方式,组织干部职工分批前往_村,走访、慰问、帮扶困难户,为各户脱贫致富出谋划策。其中在2015年春节前夕,局党组成员以及二级单位负责人走访慰问了该村老党员和一批困难群众,共计为该村177户结对帮扶户提供了价值1.2万元的慰问品,同时为14名在校高中生和大学生每人提供500元的助学金,支持他们克服困难完成学业。

  4、结合实际,帮助制定脱贫计划。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产业扶贫是村民彻底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经实地走访,该村蜜蜂养殖、猕猴桃和中药材种植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目前有30余户村民散养蜂蜜200多箱,但缺乏技术和龙头企业带动,蜜蜂养殖未能形成规模,产量也较低,多数蜂蜜养殖户年收入只有100多元。该村地处高山,很适合猕猴桃生长,已有几户村民正在发展猕猴桃,其中村主任朱磊建有60亩猕猴桃基地,其中20亩已挂果,年收入超过10万元。通过调查,后与村两委沟通,决定以产业扶贫为主导,将蜂蜜养殖、猕猴桃和中药材种植作为该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予以重点扶持,做到户户有产业,人人能脱贫,同时联系龙头企业,帮助建立产业合作社,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以产业扶贫彻底实现脱贫致富。为加快发展壮大猕猴桃产业,局主要领导专程赴全国的猕猴桃基地陕西省眉县考察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县建设,了解猕猴桃的种植、加工、储藏、销售、发展前景等情况,帮助_村制定了科学、详细的猕猴桃产业发展计划。每亩猕猴桃年产3000-5000斤,每斤2-3元,每户种植3-5亩,可收入1-2万元。力争通过5年努力,该村猕猴桃发展至500亩,收入达到200万元。为发展蜂蜜产业,我们先后5次到湖北神农蜂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调研,得知当前新的养蜂技术每箱年产50公斤左右蜂蜜约800-1000元,且在第二年1箱蜜蜂可分箱为3-4箱,第三年可分箱到十几箱。1箱蜜蜂在第二年经分箱后年产值可达到3000-4000元,第三年分箱后的收入可达一、两万元。同时,该产业对劳动力要求不高,属于懒人产业,老弱病残均可发展。我们将了解到的信息及时该村两委沟通,帮助该村成立了蜜蜂养殖合作社,与湖北神农蜂语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争取在2-3年将该村蜜蜂发展至1000箱,年收入达到80万元。

  5、筹措资金,启动扶持产业发展。为加快_村脱贫步伐,市质监局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年初,局党组号召全局干部职工每人集资捐款400元,共募集到9万多元启动蜜蜂养殖产业,计划为110户困难村民每户免费提供1箱蜜蜂。我局已与湖北神农蜂语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神农蜂语公司提供蜜蜂种群和技术指导,近期已有6箱蜜蜂送到村民手中。为改善该村医疗卫生条件和产业合作社的发展,局党组计划每年想办法筹措一定的资金,支持该村一中心三室建设(党员活动中心、产业合作社办公室、卫生室、文化室)。目前已筹措10万元资金,计划为该村村民每户提供1亩猕猴桃苗木,并聘请陕西眉县的技术人员,定期为该村猕猴桃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

  6.广泛动员,邀请企业参与扶贫共建。扶贫是一项社会责任,我局积极动员企业参与共建,借助企业的资金、市场,帮助联系村脱贫致富。经沟通,目前已有湖北世纪中远集团、十堰福堰钢铁公司、葛洲坝公司十堰办事处、湖北帕菲特工程机械公司、湖北神农蜂语公司、十堰海亿魔芋食品公司以及市液化气公司等8家企业愿意参与到_村的扶贫工作中来。其中,湖北神农蜂语公司已先后2次派技术员前往_村讲解传授蜜蜂养殖技术,葛洲坝公司十堰办事处愿意为_村移民搬迁工程免费提供水泥100吨。

  三、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1、村民素质不高。在扶贫开发之中,劳动力资源是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但_村村民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给精准扶贫增加了难度。目前有一定能力的已经迁出村外,年轻人常年在外打工,留守的多是老、弱、病、残、小,劳动能力有限,无法有效参与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贫困村缺乏造血功能。

  2、资金投入不足。_是极度贫困的村庄,需要建设的项目多,需要扶持的资金多。该村一直致力打造的猕猴桃产业,200多亩土地流转已经到位,但前期每亩近3000元基地建设费用成了门槛,村民缺乏资金投入,只能望地兴叹。目前政策扶贫资金有限,村民自筹资金无来源,帮建部门零基预算,也无资金投入。加之农业产业投入大、周期长,市场风险也很大,村民无法承担投入成本,资金制约成为扶贫的障碍。

  3、技术服务不够。_镇党委政府及_村两委十分重视产业发展,先后发展了烟叶、魔芋、猕猴桃、蜜蜂养殖、玄生种植等产业,只有烟叶公司技术服务到位,发展较好。可烟叶种植面积900亩已基本饱和,无发展空间。其他产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村里曾大力发展中药材玄参,因村民缺乏种植技术,辛苦一年,收入不及成本,加之缺乏龙头企业兜底,结果村民都放弃了玄参种植。村里还发展过莲藕、核桃、魔芋等产业,但都是原始的粗放经营,广种薄收,陷入停滞状态,根本问题是缺乏技术指导。

  4、联动帮扶不力。_村贫困面大,返贫率高,每年因灾、因病、因学等原因当年返贫的人口居高不下。加上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扶贫攻坚任务非常艰巨。目前市委政府安排我局和浙江海天建设集团共同帮扶_村,我局也积极争取其他8家企业从不同层面参与到_村扶贫中来。但总体感觉是企业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市里统一安排的浙江海天建设集团至今还没有实质性行动,社会联动帮扶的效果也不是太好,单靠一个部门的力量难以完成艰巨的脱贫任务。

  四、今后扶贫的主要措施

  1、结对帮扶增强干部责任。今后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政府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精神,扎实开展双包双建双带双促活动,细化干部一对一帮扶的任务,强化干部责任。加强督导检查,督促帮扶干部与包联户沟通联系,有针对性地制定贫困户脱贫计划。建立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减贫项目精准,帮扶措施精准,帮扶效果明显。

  2、资金帮扶增添基础设施。市质监局将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帮助_村启动一中心三室建设,改善村两委办公条件,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积极争取政策扶贫资金,协调相关单位,逐步解决_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设施问题,从根本上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3、产业帮扶增加农民收入。帮助贫困户因地制宜地选择产业,重点发展蜜蜂养殖和猕猴桃产业,帮助群众连片规划建设,着力优化品种,努力提升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水平,尽快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在此基础上引进企业拉升产业链,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提高质量和效益,增加村民收入。帮助_村建立蜂蜜合作社,通过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合作,发展壮大蜜蜂养殖产业。帮助发展猕猴桃产业,免费提供猕猴桃树苗,力争在明年春季推广种植200亩。事先做好与十堰市新合作超市沟通合作,开辟猕猴桃销售渠道。

  4、联动帮扶增进村企共建。结合_村实际,引进符合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通过村企合作,互助互动,借助企业的技术、资金,壮大产业规模,拉长产业链,降低农民发展产业遇到的市场风险,实现互利共赢。计划引进猕猴桃、魔芋、蜂蜜产业龙头企业各一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合作社发挥作用。同时争取市文明办等有关部门,大力开展结对共建美丽乡村和两创(创文明新村、创十文明户)活动,加快建设文明新村。

  5、迁移帮扶增快脱贫进程。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以居住在高山、边远以及水电路不通、资源匮乏、灾害频繁、生存环境恶劣的贫困户为重点,实行生态搬迁工程,解决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问题。目前该村已规划两个搬迁安置点,有18户村民有搬迁意愿。通过搬迁让村民集中居住,同时配套基础设施,从根本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6、教育帮扶谨防代际传递。积极开展雨露计划金蓝领助学培训,以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短期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为重点,鼓励村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劳动力技能水平和新生劳动力的能力素质,为扶贫攻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为防止出现因学返贫的情况出现,市质监局继续对该村在校高中生和大学生进行助学帮扶,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增强致富能力,巩固扶贫成果。

  五、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1、加大规划统揽力度,提升精准扶贫效率。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规模化种植、养殖和经营是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有效手段。虽然秦巴山区地形复杂、气候各异,动植物品种多样,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经营,但结合实际分片进行规划,以几个乡镇或几个村为单元,明确产业方向,形成适度规模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还是切实可行的。如_镇周边乡镇,或_村及周边几个村,都发展弥猴桃,形成规模,集约化经营,这样就可以降低生产、销售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价值。因此,建议市级统筹指导,县乡科学规划,分片区对产业发展、道路交通、村级公益设施进行规划,以提高扶贫效率。

  2、加大资金捆绑力度,提升整体发展能力。扶持资金数额决定扶贫计划任务的落实,没有资金投入,任何规划、计划都是空中楼阁。如果仅靠帮扶单位支持,难以完成艰巨的脱贫目标。现在_村到底能投入多少扶贫资金、项目资金,村集体和帮建单位都不清楚,计划干多少事,心中没底。建议根据市、县扶贫规划,将政策扶贫资金、有关项目资金等计划下达到乡、下达到村,加上帮建单位扶持资金、社会捐献资金、村级组织自筹资金等,将所有资金捆绑使用,有计划的谋划、规划,每年干几件大事、实事。

  3、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升自我造血功能。当产业扶贫项目确定之后,农民急需的是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可这些技术大多数帮建单位是无法提供的。当前_村蜜蜂养殖、弥猴桃种植,需要培养几户技术带头人。建议市、县牵头,安排农业、林业、畜牧、科技等部门技术机构或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分门别类地组织在相应片区开展相关实用技术培训,村级组织组织产业对口的农户参加,以提高其创业能力和技术素质。

  4、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提升模范带动作用。贫困村的脱贫致富,村级组织,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及两委班子成员发挥着关键作用。_村党支部书记明平涛坚决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带领村民自力更生,新修公路,发展产业,收到一定的效果。但要想彻底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村党员干部和致富能人的培养、挖掘工作,力争培养一批年青有为、敢想敢干、勇于开拓的党员干部和致富能手,形成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致富创业团队,带动贫困村脱贫致富。

  5、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形成扶贫帮建合力。精准扶贫涉及多个单位,如乡镇党委政府、村级组织、帮建单位、帮建企业、产业合作社等,结构较为复杂,甚至各有各的想法和计划。如果职责不清,任务不明,各自为阵,就会大大影响扶贫效率。建议建立和完善协调机制,明确主导单位和责任主体,分解具体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会加速脱贫进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篇13

  组织开展扶贫攻坚、解决边远山区贫困农村突出问题,是市委、市政府实施双轮驱动、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县作为全市基础条件最差、贫困区域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县份,扶贫开发一直是县委、县政府的头等大事,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受深山沟、凉气候、边沿煤、末梢电、断头路、出境水等多种不可逆转因素的制约,我县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仍没有彻底改变。到底,全县378个行政村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3000元的村就有245个,贫困人口就有10.65万,分别占到全市贫困村总数的48%,全县行政村总数的66%,农村人口总数的近一半,尽快摆脱贫困,已成为全县人民的迫切愿望。去年,市委、市政府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拉开序幕,我县迎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殷切的关怀和厚爱,我们积极按照市委、市政府“破穷障、改穷业、挪穷窝、挖穷根”的总体要求,在全县广泛开展了“贫困农村发展大调研”活动,通过深入调研,我们深切感受到,导致陵川长期贫困的主要根源除了自然禀赋的先天不足外,更重要的是干部群众思想保守,资源开发深度不够,主导产业发育迟缓,农民增收缺乏支撑。具体到一个村和农户,主要表现为项目难选择,创业难起步,技术难掌握,市场难开拓,条件难改善等问题。要使扶贫攻坚取得实效,核心在增收,难点在产业,根本是环境,关键是组织。为此,县委、县政府邀请专家,深入论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产业扶贫为重点,提出了“五大特色产业促进增收(特色种植业、规模养殖业、道地中药材、绿色林产品、生态旅游业)、三大基础设施改善环境(农村饮水安全、村村通公路、生态绿化和村庄环境整治)、五项社会事业保障民生(教育事业、卫生事业、文体事业、广播电视事业、社会保障事业)、三项工程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村级组织建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农民素质提升)”的扶贫攻坚总体思路,并紧紧扭住这条主线,培育了一批促进农民增收的产业项目,改善了贫困农村发展的环境,有效激发了山区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提升了贫困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寻求比较优势,打造产业集群,拓宽农民创业增收的新空间。陵川之短在于大山,陵川之长在于生态。山大沟深阻碍了山区经济发展的步伐,但也赋予了我们丰富的生态资源。全县有耕地45万亩,牧坡58万亩,宜林地13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1.6%,发展以绿色、生态、健康为特色的种养业、林果业、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和可持续的后发优势,只要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曾经被看作是“包袱”的大山,就会变成潜力无限的财富。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提出了“陵川要脱贫,希望在大山,潜力在生态,出路在苦干”的理念,并确立了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三条基本原则:一是针对山区“十里不同天、地无一丈宽”的特殊气候和立地条件,在产业布局上坚持“家庭小规模,区域大群体”;二是针对农民只顾眼前利益的小农意识,在产业选项时注重“当前能增收,长远能致富”;三是针对全县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的现状,在产业实施中力求“户户都参与,人人可就业”。去年以来,通过政府积极引导,政策大力扶持,乡村精心组织,农民广泛参与,以“小规模,大群体,低投入,快见效,广覆盖,可持续”为基本形态的特色产业集群遍布全县农村,为农民脱贫增收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利用我县山大坡广的资源优势,借助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推动,我们制定了建设20万亩连翘基地,2万亩优质核桃的产业规划,并由县级财政免费提供种苗,产业覆盖个村、个农户。目前已万亩;规模健荒山种植连翘8万多亩,发展核桃经济林康养殖作为农民增收的“短平快”项目,一年多时间就在贫困村建成山地放养土鸡、围栏种草养畜等生态养殖项目210个,参与农民2100余户、8000余人;依托山区丰富的次生林木资源,开发食用菌产业,正在成为我县资源深度开发的“亮点”。夺火、马圪当、古郊等乡镇的20个村,新发展香菇13.5万袋、木耳200万根,项目户年收入均在万元以上;依托王莽岭、黄围山、凤凰欢乐谷等主要旅游景区,农家乐接待、农产品展销、农事展示为主的旅游服务业也有了长足发展。新发展农家乐旅游客栈200余户,形成了接待床位2500余支、就餐人数3000人的规模。五大主导产业开发,使全县所有贫困村都有了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覆盖80%以上的贫困农户,为实现扶贫攻坚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扭转了多年低位徘徊的局面,危机之年达到3618元,同比增长7.1%,创下近年来农民收入增幅的最高记录。

  二、整合优势资源,破解发展难题,构建保障农民增收的新机制。推进扶贫攻坚,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把政府的组织引导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让农民的创业热情得到正确引导和有效保护,是提高扶贫攻坚速度和效果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积极探索实践了“部门推介,农民创业,金融支持,跟踪服务”的组织模式,建立了内外互应,上下互动,左右同步,整体联动的产业扶贫新机制。一是部门推介。由涉农部门通过实地考察、技术论证、市场调研,筛选出适宜陵川不同区域、不同条件,适合广大农户创业需要的项目,通过会议、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民推荐介绍,告诉他们项目建设内容、适宜范围、发展条件、相关政策、投资概算、效益及风险,让农民知道了干什么、怎么干。去年,全县共推介项目8大类24项,受到广大农民欢迎;二是农民创业。在部门推介的基础上,由家户依据当地实际和自身条件,自主选择创业项目,通过乡村组织,向涉农单位和金融部门进行申报,审核通过后,建档立卡,有针对性地进行扶持和服务;三是金融扶持。围绕部门推介的产业扶贫项目,各金融企业同步推出面向农户的3至30万元不等的金融支农产品4大类16种,采用“项目审核,信用评定,一次授信,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对项目户给予信贷支持。,共评定信用户4000户,授信1.4亿元,发放贷款3000万元;四是跟踪服务。由县乡两级涉农部门,对项目户实行责任到人,全程跟踪的“一站式”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管理、销售等方面的困难,保证项目建得成,干得好,能受益。去年以来,全县以家庭或专业合作社为单元,共申报实施各类项目1103个,投资总额8922万元。扭转了山区农民创业无力,脱贫无路,增收无望的困境。

  三、破除瓶颈制约,改善生存条件,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新环境。生存环境恶劣是制约贫困农村发展的最大“瓶颈”。在推进扶贫攻坚过程中,我们借势而进,乘势而上,集中力量改善贫困农村的基础设施,竭力破除山区农民生产生活硬件制约。多方筹措资金9726万元,实施了磨河供水扩建改造工程,辐射了8乡镇279个行政村15.8万人。通过实施饮水安全全覆盖工程,新解决了142个村、4.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投资4050万元,攻坚“村村通扫尾工程”,新增水泥路202.6公里,涉及47个贫困村,全县水泥路村通率达到98%以上;对于一些居住特别分散,基础条件恶劣的山庄窝铺,持续推进移民搬迁工作,仅去年一年就搬迁百人以下自然村20个,解决了近千名贫困农民的生存困难。

  四、用好用足政策,激发内在活力,营造全面参与扶贫的新氛围。我县贫困面大,可用财力有限,为了增加扶贫投入,加快脱贫步伐,我们在资金筹措上,通过积极主动争取上级,精打细算用足本级,政策引导激活民间,动员社会多元参与等途径,有效缓解了资金投入不足的困难。去年,全县争取市级以上各类扶贫资金贴息资金万元;县财政筹措产业扶持、贷款万元;通过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的政策引导,万元,农民筹资万元。在资金拉动金融部门投入贷款使用上,我们坚持“扶持依据干劲定,投入随着规模定,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力求通过政府扶持和社会帮持,激活广大农民的内在动力,确保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最大的激励作用,最优的拉动效应。去年,列入市级首批扶持的80个贫困村,个产业扶贫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在增强扶贫力量上,我们全力推动各级领导带头,机关定点帮扶,干部结对到户,社会广泛参与责任的落实和氛围的形成,在71个市级单位对口帮扶80个贫困村的基础上,154个县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共帮扶贫困村165个,621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共结对贫困户623户。有21家民营企业参与了贫困农村开发工作;一年来社会各界累计投入贫困村资金达余万元,捐赠物资价值300万元,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扶贫、支持扶贫、参与扶贫的大格局。

  五、着眼长远发展,着力强基固本,增强农村自我发展的新能力。多年来实践证明,扶贫攻坚成果要得到长期和巩固和发展,不能只靠一时一事的给钱、给物,重要的是提振信心,提升素质,创新机制,创造活力。我们着眼于贫困农村长远发展,在强基固本上狠下功夫。一是抓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能干事、会干事的本领和勇气。全县共开展畜禽养殖、大棚蔬菜、干果经济林、中药材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50余场,培训农民3.86万人次,开展计算机、焊工、汽车驾驶等各种创业培训20场1000余人。潞城镇通过晋煤集团牵线搭桥,选派30名农民赴山东寿光,经过15天的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全部建起了设施蔬菜种植项目,成为全镇千亩大棚蔬菜种植的骨干;二是狠抓基层组织建设。针对部分贫困农村人才缺乏的实际,我们采取“四带一派”的办法,从富村选派干部到穷村任职,从强村选派干部到弱村任职,从大村选派干部到小村任职,从先进村选派干部到后进村任职,从县乡机关选派优秀干部整顿乱村,共选派了81名优秀人才跨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基层党组织在扶贫攻坚中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增强;三是大力发展合作组织。围绕中药材、蔬菜、生态养殖等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组织130余个,拥有社员2万多人,增强了贫困农民闯市场的能力。我县的扶贫攻坚虽然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一点成效,是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的结果,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的结果,是市直各部门和帮扶单位倾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县人民奋力拼搏的结果。特别是市委张书记、市政府王市长,多次莅临陵川调研,就扶贫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市四大班子的各位领导情系山区,心系农民,经常深入我县指导工作,帮助县乡干部理思路、解难题。市农委、财政局等职能部门,在项目建设、产业扶持等方面给予了最大支持。晋煤集团、交通银行、园林局等帮扶单位,也尽其所能,从人、财、物等方面对贫困农村给予了大力帮助。这些,都为我们坚定信心,奋力攻坚增添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提供了宝贵的物质支持,陵川人民将永远铭记在心。

  贫困是陵川最大的县情,脱贫是我们最大的责任。我们决心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虚心学习兄弟县市的好经验、好做法,再鼓干劲,负重奋进,努力把我县扶贫攻坚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和水平,以实际行动回报各位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爱。同时,我们也热切地希望市委、市政府和市直各单位的各位领导,能一如既往地对陵川的经济社会发展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我们坚信,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市直各单位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有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陵川一定能够夺取扶贫攻坚的新胜利,谱写全县人民幸福生活的新篇章!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精准扶贫调查报告3000字

本文来源:https://www.ahwmw.com/zongjiebaogao/95858/

《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范文(精选1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