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保护性耕作实施方案范文(通用3篇)

【www.ahwmw.com--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是指对某项工作,从目标要求、工作内容、方式方法及工作步骤等做出全面、具体而又明确安排的计划类文书,是应用写作的一种文体。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乡镇保护性耕作实施方案范文(通用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一】乡镇保护性耕作实施方案

  一、项目已有基础与本年度主要内容

  xx年,我县被列为农业部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县,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全面完成了项目实施任务。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40089亩,其中核心示范区20089亩,辐射面积20000亩;新增各类保护性耕作机具196台,其中IS-5型翼铲式深松机3台,IS-3型翼铲式深松机20台,2BMF-9D免耕播种机35台,2BM-6型小麦免耕播种机108台,背负式喷雾器30台。

  年,将按照“强化宣传、巩固成果、扩大示范、辐射全县”的原则,计划在去年基础上,一是新增冬小麦一年一熟示范面积20000亩,使核心示范区达到40000亩,总规模达到60000亩;二是补贴购置保护性耕作机具55台,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农机作业服务能力;三是继续加大培训宣传力度,将通过办培训班、召开现场会、印发资料等形式,培训保护性耕作农民技术员500人,农机手300人,使保护性耕作技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提高农民造血功能,逐步建立长效机制。

  二、项目实施地点及规模

  经项目实施组和专家组考察论证,充分考虑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按照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注重效果的原则,拟在我县自然、经济基础较好的温水镇、东风镇、曹家湾镇和东南镇四镇21个村实施。实施区全部为冬小麦一年一熟种植模式(具体面积落实情况见附件四)。为了提升示范效果,拟在东风镇洞子村和东南镇河沟村建成2个1000亩示范点,在温水镇坪头村等村建成4个500亩以上的示范点和5个100亩示范点。

  三、项目对比试验田建设

  为了对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进一步探索,拟在东南镇河沟村选肥力中等均匀、地势平坦,前茬小麦的田块20亩,建立保护性耕作试验田。试验设三个技术处理,三次重复,9个试验小区,随机排列,小区面积2.0亩,试验处理设置为:A高茬收割+免耕播种;B高茬收割+深松+免耕播种;C机械常规播种。作物留茬高度为20cm。试验期间定期进行土壤温度、水分、养分、蚯蚓数量、作物生育期和田间性状测定。对比各种技术模式土壤含水量,苗情及产量。以此分析研究三种模式的生产成本、产出和效益及增产机理,探索出适合本地特点的技术模式,为本区域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提供典型技术模式和生产应用的理论依据。并以指导、辐射相同旱作区的农业生产。

  其次,通过三年的试验、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已在我县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和技术路线,但化学除草的安全性、经济性和适应性仍不十分理想,成为了影响我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二OO六年我县拟设立休闲期化学除草试验田,对休闲期不同除草时机、不同除草剂的除草效果进行试验,着重监测其除草率和土壤水分、养分的消耗等指标,从除草效果、成本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探索出适合当地实际的除草方法和除草剂。

  四、项目拟达到的技术经济指标及作业质量

  4.1作业技术要求:

  4.1.1免耕施肥播种技术

  用免耕施肥播种机对覆盖田块一次完成施肥播种。小麦亩播种量7-8公斤,播种深度3-5cm,亩施磷酸二胺10-15公斤或尿素20-25公斤,施肥深度12cm。

  4.1.2秸杆覆盖技术

  前茬小麦用收割机收割,留15-25cm高茬,进行残茬覆盖,休闲期不翻耕,小麦残茬始终覆盖地表,可以减少地表径流,提高雨水入渗能力,实现蓄水保墒,防止水土流失,抑制表土微粒升空,减少风蚀,保护生态环境。

  4.1.3深松技术

  用深松机对覆盖田块进行深送,主要是松动地表下30-40cm处的深层土壤,打破坚硬的犁底层,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通透性,提高雨水渗透能力,挖掘土壤的增产潜力。

  4.1.4杂草控制技术

  我县休闲期麦田杂草主要有刺儿菜、田旋花、次生麦苗、蒿类等。根据我县七、八月间雨水较多,易生长杂草的实际,以化学除草为主,辅助机械除草或人工除草。化学除草用草甘膦、百草枯、可灵达等灭生类化学药剂对杂草进行灭除,杂草量不大时可采用人工除草;除草的原则是有草即除,除早除好,始终保持覆盖田块基本不生杂草,更不能出现杂草丛生的现象。

  4.2预期效益

  4.2.1经济效益

  年计划实施规模60089亩,亩增产18公斤(增产率为6%),亩增产值27元,亩减少旋耕作业一次,节约20元,合计亩增收节支47元,共计增加经济效益282万元。

  4.2.2社会效益

  该项目实施后,一是可以提高项目实施区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全面提高实施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大大减轻实施区农民劳动强度,解放部分劳动力,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可提高农民应用农机新技术,科学种田的积极性。

  4.2.3生态效益

  项目实施后,可以增加休闲期土壤贮水量和提高水分利用率,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改善土壤结构和含水空隙;增加土壤有效肥力。减少水分流失和土壤流失,防止沙尘暴,减少焚烧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有利于高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项目组织措施

  项目下达后,我们将及时向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汇报项目实施内容和实施意义,积极争取政府及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一是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为项目顺利实施保驾护航。县政府将以文件形式下达实施乡镇的实施面积,落实工作任务,夯实工作责任,并把此项工作纳入年终目标责任制考核。并积极落实配套专项资金,扶持项目实施,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二是健全组织,通力合作。项目下达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保护性耕作项目的组织管理,及时报请县政府及县农业局成立项目领导小组、项目实施技术小组和专家顾问组。项目领导小组拟由县政府主管副县长任组长,县农业局局长任副组长,项目实施参与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项目领导小组主要负责项目实施工作,检查项目执行落实情况,督查项目进度,调配人员和物资,落实项目实施面积,协调和解决项目运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保证项目顺利实施。三是精心组织,强化服务,认真实施。项目进入实施阶段后,为了保质保量的完成项目作业任务,将由县农机合作服务协会牵头组建了项目机械作业队。在项目实施的高留茬收获、休闲期锄草、机械深松、机械化免耕播种作业环节,充分发挥原有23台深松机和143台播种机以及新增的5台深松机和新增的40台播种机的机械效能作用,抓住四个实施乡镇之间的作业时间差,积极组织“跨区作业”,加快作业进度,全面完成新增20000亩的深松任务和60000亩的播种作业任务。同时将要求技术人员定车定人,跟踪服务,吃住在村,一方面帮助基层组织和农民检修机具、解决技术难题,保持机具的完好性,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指导、监督检查项目实施情况,保证了核心示范区任务的高质量、足额完成。

  六、项目实施技术措施

  6.1、加强宣传、舆论引导、示范带动。

  6.1.1、搞好宣传,提高认识。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新的农机化技术,它不仅是对传统耕作技术的一场重大变革,同时更是对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转变。因此,我们将利用三种途径、坚持三个面向进行多视角、多形式、多途径,全方位的宣传。

  在宣传方向上,首先要向领导宣传。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二是面向社会宣传。赢得全社会的了解和关心,营造实施保护性耕作的良好氛围。三是向群众宣传。提高群众认识,转变群众观念,增强实施保护性耕作的自觉性。

  在宣传形式上,一是利用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充分利用广播、县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在收视旺季对保护性耕作项目的内容、节本增效、保护耕地、治理沙尘暴的极力、作用、优势进行广泛宣传。二是发放资料,进行深入宣传。课题组将利用科技下乡、现场会、培训会等机会发放《保护性耕作技术规范》、《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资料》,使示范区群众对该项技术全面了解,从而充分调动起了示范区群众参与该项目的积极性。三是建标志牌,树项目形象。在项目实施区设立项目标志牌、刷写标语。并在实施村增设读报拦、黑板报,介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要内容及目的意义。

  通过多形式、多媒体宣传,作到电视有图象、广播有声音、路边有标牌、墙上有标语,积极引起社会关注,形成广泛共识良好效果。

  6.1.2、抓点示范,典型引路。为使保护性耕作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我们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把试验点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项目实施中我们将设立五种技术模式进行对比试验,并研讨出适合当地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选用既可以节省劳力,又能高产的种植模式,使农户真正认识到新技术的增产增收的显著效果,真正起到了示范引导的作用,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大面积广泛推广应用,辐射带动周遍地区的农业发展。

  6.1.3搞好培训,培养骨干

  为使保护性耕作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让农民和机手掌握各项操作技术,让参与项目实施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一是培训管理人员.县站将聘请有关专家技术人员进行讲课和观看保护性耕作技术光盘的形式让让他们切实掌握该项技术.二是培训技术人员.对参与项目实施的技术人员和农民机手培训.采用管理人员巡回各示范区讲座的形式,全面系统的讲解这一技术的原理、技术要点、注意事项、主要机具等方面的知识,确保了项目保质保量的完成。三是培训农民群众。我们将积极利用农村人群集中的庙会和闲暇时间,通过在示范区又负责人召集群众召开村民大会的形式,向群众讲解保护性耕作的机理、作用和节本增效的效果,充分调动起了示范区群众参与项目实施的积极性。

  6.2机具选型、购机补贴等计划安排

  6.2.1选用先进适用机型,保证项目顺利开展

  选择机具质量与性能良好、地区适应性强,并且能完全适应本地的农艺要求的机具是项目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为了按期完成各阶段的机械作业任务,项目组拟在7月份和9月份对深松机和免耕播种机进行选型和招标。选型时将综合各厂家机具性能、价格等因素,进行现场演示,尽可能让农民自主选择适合当地实际的机型,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确保项目机具质优价廉。

  6.2.2机具设施、仪器设备管理。项目区内新增及原有项目机械,凡使用国家投资购置建设的机具设备等固定资产,按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进行管理,由国家财政资金补贴购置机具的,由农户提出购置申请,经县站审查筛选后想社会公示,无异议后签定购置合同,并实行统一采购,机具产权归农户所有,县农机管理站监督其用途,三年内不得转让处理,每年必须完成县站下达的项目作业服务。

  6.2.3拟新增保护性耕作机具型号及数量。通过深入考察、对比试验,结合我县近几年的实施、实验,筛选了适合我县项目实施的机型机具,今年根据项目实施规模,拟选用IS-5型翼铲式深松机5台,2BMF-6型小麦免耕播种机35台,2BMF-9型小麦免耕播种机5台,背负式机动喷雾器10台。

  七、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本年度项目建设期从年3月开始至年7月结束,实施期为一年零五个月。

  7.1第一阶段:年3月-5月,前期准备阶段。完成项目规划设计、实施区落实、人员培训等前期工作。

  7.1.13-4月,组织编写年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方案。组织召开保护性耕作专题会议,安排项目工作。编印传单、宣传手册等宣传材料,利用农业科技入户培训工程活动、科技宣传月活动等大力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宣传。

  7.1.2年5月,作好地块、面积落实工作。要将责任落实到人,任务到乡到镇,地块、面积落实到村到户。麦收前,项目领导小组对前期准备工作进行一次检查了解和督促指导。

  7.2第二阶段:年6月-年6月,项目具体实施阶段,完成项目配套机具的采购、小麦高留茬收获、合理深松、免耕施肥播种、化学除草等工作,完成田间观测项目的数据采集工作。

  7.2.1年6月上旬-下旬,统一组织实施收获留高茬覆盖作业。抽调专业技术人员驻村蹲点,深入田间地头。跟踪服务,指导和督促农民留足留好麦茬。

  7.2.2年7月-8月,组织开展机械深松作业,作业前组织召开机具演示会及操作手培训会,作业期间,技术人员跟踪搞好技术服务。

  7.2.3年8月-9月上旬,搞好除草作业,技术人员要深入田间,经常观察田间杂草生长情况,指导农民抓住有利时机,及时除草,组织引进免耕播种机,及时投放。举办一次机具演示会和操作手培训班。

  7.2.4年9月中旬-下旬,组织实施免耕播种作业.技术人员也要驻村包抓,进行跟踪服务.及时解决出现的技术问题,帮助机手调整机具,指导作业.

  7.2.5年10月-年6月,要做好田间管理工作.主要搞好病虫害的防治.完成田间观测项目的数据采集工作和机械收获.

  7.3第三阶段:年7月,总结验收阶段.完成数据整理分析,写出年度总结报告,上报省局项目管理办公室.

  八、资金筹措及使用方案

  8.1项目实施计划投资6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资金3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10万元,群众自筹20万元.中央投资30万元,主要用于示范田建设18万元,其中机具补贴7万元,机械作业和化学除草10万元,数据检测1万元,技术培训6万元,宣传指导6万元.地方配套10万元用于项目管理和作业补贴,其中:项目管理5万元,作业补贴5万元.自筹20万元用于机具购置.

  8.2加强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将认真执行项目资金管理有关规定,坚持”专人专帐,专款专用”原则,确定专人严管项目资金.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中央财政投入资金的60%用于示范区建设、其余40%分别用于宣传指导和技术培训等工作的经费分配原则执行示范区建设资金。各项开支由实施小组提出具体书面计划,严防出现虚报冒领、挪用挤占等问题,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提高投资效益。

【篇二】乡镇保护性耕作实施方案

  按照《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实施指导意见》,《省2021年保护性耕作实施方案》文件要求,为切实改善土壤环境,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农民收入,结合我镇实际情况特制定此方案: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视察时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切实保护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认真总结“梨树模式”,推动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坚持生态优先、用养结合、稳产丰产、节本增效导向,强化组织领导和政策引导,通过政府与市场两端发力,农机与农艺深度融合,科技支撑与产业培育并重,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并行,整体推进扩面与重点突破提质并举,加快在我县适宜区域全面推行保护性耕作,促进黑土地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任务目标

  2021年,完成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作业面积8000亩。

  三、实施办法

  (一)实施范围

  镇部分地区实施保护性耕作,以玉米生产作为保护性耕作推广应用的重点,积极推进其它作物探索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

  (二)补助条件

  1、旱田作物。机械收获后秸秆覆盖还田地表越冬,春季实施机械少(免)耕播种。除条带耕作、机械深松之外,秋季收获后及春季播种前不得实施土壤耕作。秸秆覆盖还田方式包括:秸秆粉碎覆盖还田、秸秆集行覆盖还田、高留根茬秸秆覆盖还田、秸秆整秆覆盖还田等。秸秆翻埋、耙混、旋耕、焚烧、联合整地等作业方式不在保护性耕作补助范围。

  2、保护性耕作高标准应用基地。地块相对集中连片,原则上采取玉米秸秆全量覆盖还田,机械化免(少)耕播种作业,地表土壤扰动面不超过30%。相关标准按照《2021年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技术指引》(吉农机发[2021]5号)执行。

  (三)补助对象及分配原则

  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农机服务组织或农机作业户。根据各播种面积及作业机具数量分配任务指标,重点向科技示范主体倾斜。

  (四)补助标准

  1、作业补助。每亩补助金额,最终结合全县免耕播种总面积确定补助标准。

  (五)查验核实

  镇政府负责对本乡镇保护性耕作进行查验核实。采取人工检测、利用土地确权数据、远程电子监测等多种形式开展查验核实工作。主要查验秸秆覆盖还田、机械免耕播种作业等情况。

  (六)补助方式

  保护性耕作采取“先作业后补助、先公示后兑现”的方式进行,即先进行查验核实,确定拟补助的面积、对象和金额,公示7天无异议后,确定最终补助面积、补助金额和补助对象。资金到付后,由镇里统一发放。

  四、工作程序

  (一)落实任务面积

  镇政府根据年度指标分解任务面积,并将相关指标落实到农机服务组织或农机作业户。

  (二)备案作业机组信息

  农机服务组织或作业户有意愿承担免耕播种作业任务,可向镇农机站提出申请,签订作业承诺书,登记备案。作业户于3月31日前将登记备案表报送至镇农机站。

  (三)开展免耕播种作业

  有意愿进行免耕播种作业的土地经营者自行选择雇佣已备案的农机作业服务组织或作业户为其提供免耕播种作业服务。双方签订作业合同,明确作业面积、作业质量、土地确权号等。农机作业服务组织或作业户要按时完成作业任务,作业过程中要保持远程监测设备工作正常。作业完成后,服务组织或作业户和土地经营者要及时填写《免耕播种作业单》,镇农机站对核对汇总后,将作业单与作业合同一并上报县农机管理总站。作业期间,镇政府要以周报形式向县农机管理总站报送保护性耕作实施进度。

  (四)组织查验核实

  免耕播种作业结束后,镇政府即组织开展查验、公示等工作。旱田保护性耕作和水田秸秆还田实施面积验收工作分别于8月30日和11月20日前完成。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镇政府成立保护性耕作推进行动小组,负责对保护性耕作工作进行组织、协调、指导和督促。

  (二)加强宣传培训

  充分利用手机、电子屏等各种媒介,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宣传保护性耕作技术、政府扶持政策等,做到实施区域全覆盖,促进技术进村入户。加强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深入基层、农户、田间开展形式多样的现场培训和技术服务,让种植经营者、农机作业者掌握保护性耕作的核心要领,促进技术规范应用。

  (三)加强信息公开

  建立检查验收和公示制度,公开补助的程序、补助标准、补助方式等。将受益农户、补助面积和补助金额等相关信息,在当地进行公示,让补助信息公开透明,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坚决防止在补助实施中出现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弄虚作假等情况发生。

  (四)加强监督管理

  明确补助作业地块的验收标准,强化具体监管措施,设立监督电话,严防虚报补助作业面积、降低作业标准、套取财政补助资金等违规行为发生。采取信息化远程电子监测技术核验作业面积,监测数据可作为兑付补助资金的重要参考依据,提高监管工作效率。农机站建立专门的档案资料,相关文件资料、信息化平台监测数据等留存备查。

【篇三】乡镇保护性耕作实施方案

  为了加大耕作推广力度,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农业部《关于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的意见》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业保护性耕作制度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实际,制定此实施方案。

  一、发展保护性耕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总目标,以全面加强农村牧区生产力建设、改善农牧业生态环境、保护耕地、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为重点,以示范基地建设为依托,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引导和鼓励农牧民改变传统耕作方式,加速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示范、推广和应用,改善农牧业生态环境,促进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为推进现代农牧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做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选好重点区域,集中资源协调发展。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抓住主要环节,把握主体技术。遵循技术推广规律,以点代面,稳步推进。坚持不断创新,不断完善技术模式和运行机制,推进保护性耕作社会化服务,提高农牧民和农机手的经济效益,调动农牧民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积极性。

  (三)任务与目标

  年,全旱作农田留茬越冬面积发展50万亩,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20万亩。到年全旱作农田留茬越冬面积达60%以上,深松面积达40%,免耕播种面积达25%。全农业基本实现以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农业格局,使旱作农田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农业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年,突出抓好农业部的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面积1万亩,其中:天山镇发展谷子绿豆间作面积0.5万亩(在外八方、道尔其格、北岗台等村实施),先锋乡发展深松免耕玉米作物面积0.5万亩(在先锋、先进等村实施)。

  (四)实施保护性耕作的主体技术工艺

  几年来,通过对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试验与监测,已初步形成了适合我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在旱作地区建立了以杂粮杂豆间作为主即绿豆、谷子(或黍子)间作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在水浇地地区建立了以一年一作玉米深松免耕技术为主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二、实施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目标管理。发展保护性耕作既是一项重要的增收致富工程,又是一项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显著的公益性事业。各苏木乡镇要把发展保护性耕作农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作总体规划,各苏木乡镇负责组织落实,农机部门负责技术指导与农牧民培训。为确保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应用推广和项目的顺利实施,人民政府成立机械化保护性耕项目领导小组,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并下设办公室,具体组织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推广项目建设及管理工作。有关苏木乡镇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组织精干人员具体实施。

  (二)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农业部推广的现代耕作新技术,它不仅是对传统耕作技术的一场重大变革,更是对农民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转变。各苏木乡镇要加大宣传力度,重点宣传保护性耕作具有防治农田扬尘、水土流失、蓄水保墒、节本增效,减少农业耕作环节的机理和作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技术讲座,科技下乡活动和印发资料等形式,加大保护性耕作技术宣传力度,为发展保护性耕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各苏木乡镇要因势利导、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全力做好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示范工作,让广大农民群众看到保护性耕作的实际效果,提高农民的认识程度,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三)建立健全服务体系,提高保护性耕作社会化服务水平。各苏木乡镇和直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保证保护性耕作持续发展的农机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机大户,建立保护性耕作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建立健全以扶持农机户为主线的保护性耕作运作机制,利用国家购机补贴、保护性耕作项目资金补贴,引导扶持农民购置保护性先进、实用规范的机具,培育、扶持、发展一批保护性耕作农机大户、专业合作组织,探索保护性耕作市场化运行机制,提高农机利用率和经济效益,逐步扩大保护性耕作的种植面积。建立完善以农机专业组织和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经营户为基础,农机推广、培训、维修、信息服务等服务组织为支撑,政府支持为保障的保护性耕作社会化服务体系。

  (四)抓好标准化示范点建设,加大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力度。高度重视示范点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把示范区建成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基地,新机具、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要通过示范点,确立主推技术路线,确定成熟机型,为大面积的推广应用积累经验。

  (五)加强部门配合,保证作业质量,提高服务水平。保护性耕作包括免耕播种施肥、深松、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秸秆及地表处理等四项主要内容,涉及农艺、农机、生物工程。要加强农机与农艺的结合,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的结合,发挥农机、栽培、土肥和植保等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共同促进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各有关单位在推进保护性耕作的过程中,要加强协调,统筹安排,特别是农机和农业部门要紧密合作,密切配合,切实抓好农机和农艺的结合工作。



本文来源:https://www.ahwmw.com/fanwenxiezuo/218737/

《乡镇保护性耕作实施方案范文(通用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