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调研报告【4篇】

【www.ahwmw.com--调研报告】

农村组织振兴不仅是农村振兴战略的政治保障,也是农村振兴战略的内涵。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产业振兴调研报告的文章4篇 ,欢迎品鉴!

产业振兴调研报告篇1

  根据市委和市政府、市政协年度重点协商计划,4月至6月,市政协副主席**、**、**带队围绕“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振兴”课题,先后深入宣州、广德、泾县、旌德实地调研,召开市直相关部门和县市区农业部门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338份,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并赴**、天长学习考察。现将专题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村改革的总体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市委四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统筹谋划综合改革,狠抓关键环节突破,突出重点任务落实,基本确立改革主体框架,创造了许多鲜活经验。通过农村改革的实践探索,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激活了发展动能,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问卷调查表明,80%以上受众对我市实现乡村振兴有信心,对“三农”工作的综合满意率达70%以上。

  一是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成效显著。全市共完成承包地确权面积280万亩,颁发证书55.7万份。流转土地总面积123.61万亩,流转率44.8%;

  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完成交易57宗1557万元;

  31个农民合作社开展土地股份试点,入股农户2724户、土地面积1.3万亩。省级、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分别达44家、252家,省级、市级示范家庭农场达140个、378个。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已达767个,托管服务总面积53.36万亩,14.26万户农户受益。

  二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有力。坚持全面部署,整市推进。截至今年5月底,502个村完成改革,占60%。量化经营性资产33.48亿元,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128.93万人,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502个。完成产权改革的集体经济组织累计分红386.7万元,集体经济“空壳村”消除,774个村经营收益超过5万元。旌德县被农业部和中农办确定为全国100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年共有65个村实现分红206.66万元。

  三是农村“三变”改革试点稳步扩大。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开展“三变”改革村249个,实施产业项目362个,村集体投入资金1.36亿元、土地山场等资源6895.3亩、房屋等经营性资产1.26万平方米;

  入股农户32221户,投入资金560万元、土地12029.2亩;

  财政资金及形成的经营性资产投入7229.2万元;

  村集体入股收益2948.06万元,农户入股收益590.99万元。涌现出宣州棋盘村、郎溪新和村、广德焦村、宁国甲路村、泾县九峰村、绩溪梧川村、旌德路西村等改革典型。

  四是集体林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积极探索。紧紧抓住国家集体林地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的契机,开展林地经营权流转证试点。截至**年底,全市确权发证面积970.6万亩,发证率98.6%;

  林权流转面积132.9万亩、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经营面积237.9万亩、林权抵押贷款总额38.3亿元,荣获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进集体。宣州区已完成农村不动产(房地一体)确权登记发证,累计发放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8949万元;

  宁国市率先实施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

  旌德县已颁发四例12本“三权分置”不动产权证书,其中1本不动产权证成功贷款10万元。

  二、当前农村改革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三农”工作点多面广,农村改革错综复杂。从调研情况看,推进农村改革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深入剖解难题,认真研究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深化农村改革的思想认识不够到位,推进不够有力。农村改革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难度大、要求高、任务重,一些地方和部门、基层干部对农村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足,不同程度地存在怕难、怕烦、怕乱的思想顾虑,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决心有待进一步增强。目前农村人口结构对深化改革带来诸多不利因素,相当一部分村集体资产少,加上宣传发动不够充分,收益分配的期望值高和实际“分红”少、预期时间长的落差,导致农民参与改革动力不足、热情不高。各县市区工作进展不平衡,少数地方仍在小范围内试点,没有整体推进;

  部分县级实施责任和乡镇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改革路径不够明晰,统筹推进不够有力,产权制度改革、“三变”改革进展较慢。

  (二)从事“三农”工作的能力素质难以适应改革要求。从实施主体来看,“三农”队伍不适应工作需要。村干部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年龄偏大,老经验用不上,新知识学不会,又缺乏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改革的闯劲和能力普遍不足。农村实用人才紧缺,从事种植养殖业的人才相对多,开拓型的管理运营人才相对少。农技农经队伍力量薄弱,工作经费和项目资金落实不到位,基层农经体系亟待健全。从运营管理来看,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尚未对运行经费保障、集体资产监管及集体经济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进行明确和细化,集体经济发展普遍存在缺乏空间、后劲不足等问题。有的村将集体资产简单处理,一次性收取承包费或出让费;

  有的村缺乏有实力的新型经营主体带动,集体资产资源运营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推进农村改革仍面临诸多瓶颈。从法律层面来看,根据现行法律法规,改革后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尚不具备独立的法人地位。《物权法》和《担保法》规定,宅基地使用权不得用于抵押,宅基地上建造的房屋也不能用于抵押,房地一体流转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从政策保障来看,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后的“三会”(股东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不健全,股权“退出、转让、继承”问题复杂,税费征收尚无优惠政策,管理运营面临诸多风险。乡村规划缺乏整体性,如旌德县路西村空中茶园项目,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集镇规划没有很好地衔接,无法建造附属物。从发展基础来看,全市各地村情千差万别,很难套用一个标准、一个模式来解决。多数村以土地等资源性资产为主,集体经济薄弱,有的是负资产,不具备股权分红的条件;

  经营性资产总量较大的城中村、城郊村及经济发达村矛盾多,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任务艰巨。

  (四)深化农村改革的保障机制尚不健全。财政“三农”供给相对不足。涉农项目资金有限,在实际操作中资金整合也缺乏制度支撑,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年全市农林水事务支出23.3亿元,与滁州市53亿元的支出差距很大。金融保险服务比较滞后。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与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弱化并存,“三变”改革中股权估值与抵押率设定难、信贷抵押资产处置难,支持“三变”改革信贷产品少,需求满足率低。农业保险品种单一、覆盖面窄、赔付标准低的问题仍没有很好解决。农业科技支撑较为薄弱。我市现有的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科技创新体系、示范推广体系和产业开发体系还不健全,示范带动作用还不突出。超过60%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对农业科技重要性认识不足,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改革容错机制尚未建立。作为农村改革的具体操作者、探索者承担着各种压力,特别是在当前各种巡视、审计等问题导向背景下,担心顾虑多。如在探索“村集体+社会资本+村民”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如果市场运营出现亏损,是否会追责。

  三、深化农村改革的意见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农村改革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引擎”,是一项宏大而系统的工程。当前我市农村改革已经进入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需要进一步广泛动员、形成共识,突出重点、强力推进,更加注重系统性、协同性和创新性,有效释放改革红利,破解发展难题,打造农村改革的“宣城样板”,激活乡村振兴的发展动能。

  (一)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强力推进农村改革

  要把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把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关键在于改革创新、扎实苦干。全市上下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认清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意义,抢抓宣城作为农业农村部确定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市的重大机遇,准确领会和把握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的部署要求,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各地要组建工作队开展全方位、多形式、多渠道的政策巡回宣讲;

  要在市、县两级党校举办专题培训班,开展异地观摩学习,加强对涉农部门干部和乡镇村干部的精准培训;

  既要邀请专家学者作专题讲座,也要把改革先锋请上讲台现身说法,进一步激发农村改革的内生动力,汇聚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

  进一步健全领导体制,压实工作责任。要层层明晰职责,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指挥有力、配合有效、运转有序的责任体系,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做好容错纠错,激励各级干部担当作为;

  要层层严格考核,将推进农村改革情况纳入市对县、县对乡、乡对村综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严明奖惩,促进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要层层检查验收,通过分组检查、随机抽查、座谈走访、测评评议等方式,对农村改革工作进行督导规范,确保改革经得起历史和群众检验,推动改革工作抓实见效。

  (二)把握实质、明确重点,聚焦农村改革的关键领域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一项管长远、管根本、管全局的重大改革,要充分保障村民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积极探索集体资产运营机制。对于集体经营性资产少的村,重点是摸清家底、界定成员,规范村集体的财务管理,建立起产权明晰的集体产权制度,为后续改革奠定扎实基础。对于经营性资产大的村,尤其是城中村、城郊村和经济发达村,要有序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开展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分配、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试点,保障农民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

  农村承包地、宅基地、林地“三权分置”改革关键在于放活经营权。学习**等地做法,加强市县乡三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的程序、规则、流程,推进产权信息化管理和电子化交易。推动“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建立闲置农房(宅基地)盘活利用和宅基地有偿使用、有偿退出政策机制,加快释放农村沉睡资产。督促各地尽快出台集体林地经营权流转证登记管理办法,加快推进林权收储担保中心建设,落实资本金和财政1.5‰林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金。

  农村“三变”改革关键在于促进“三变”经营主体做大做强。贯彻落实《安徽省财政支农资金变股金实施办法》,支持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用活财政支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切实增加村集体特别是农民收入。引导现有的农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组建产业联合体,促进规模经营。积极支持村级组织和外出务工人员、产业带头人、致富能人大户、返乡创业大学生等领办创办生产型、加工型、商贸型、物流型、乡村旅游型等经营主体,带动广大农民参与“三变”。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自身资源禀赋,包装一批“三变”发展项目,通过精准招商,引进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农业龙头企业参与“三变”改革。

  (三)统筹指导、精准推进,切实保障集体和农民权益

  积极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模式。加强对新组建的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指导和跟踪督查,推行企业化治理,进一步健全股东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决策运营机构,逐步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不断提高组织规范化水平。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组织模式,让各类经营主体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促进家庭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协同发展。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回购、返租、入股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构建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成为集体经济的投资主体,鼓励以承包地、林地、宅基地等使用权、经营权入股。要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合法权益,防止集体经济被侵占支配,防止被外部资本吞并控制。

  创新促进集体经济多元发展路径。问卷调查显示,认为村集体经济没有合适的发展项目占71%,实质是有资源条件不会用,有集体经济不会管。要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按照“因村制宜,一村一策”要求,与特色产业发展、特色小镇培育、乡村旅游发展、产业扶贫开发等紧密结合起来,实现集体稳定盈利、农民持续增收。要积极践行“两山”理论,根据“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原则,加快土地、林地、宅基地和水面流转,积极发展特色种养殖、特色水产、林下经济、休闲旅游、民宿经济等产业。临近城镇或工业园区的村可利用闲置农房和集体建设用地兴办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冷链、物流仓储、产地批发市场等项目建设或用于小微创业园、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农村二三产业;

  由合作社出面对接项目单位,承揽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有偿服务等劳务项目;

  将股份经济合作社资产资源量化折股,参股经营稳健的工商资本或龙头企业,定期按股分红。

  (四)创新机制、强化保障,实施更为精准的扶持政策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贯彻省政府《关于探索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公共财政要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持续加大投入,优化结构,统筹整合,盘活存量,确保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资金改基金、拨款改股权、无偿改有偿”等方式,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学习四川省井研县试点经验,组建土地经营权价值评估专家库,设立抵押贷款风险补偿专项基金,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和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有效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每年2000万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市本级要扩大专项资金规模,发挥好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

  强化农村改革人才保障。打破年龄、身份、地域等限制,广纳贤才,真正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选进村(社区)“两委”班子,成为改革的明白人、领头羊;

  注重发挥老村干积极作用。加强合作社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土地流转纠纷仲裁员的培训,引进职业经理人和相关专业人才,加快培养农村产权经纪人队伍,提升集体经济管理运营水平。大力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重点项目向龙头企业“甲级队”倾斜,抓好省级、市级示范家庭农场、示范合作社、示范产业联合体创建。研究出台新时期加强基层农经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理顺机构,明确职责,充实力量,加强保障,充分发挥农经人员政策宣传员、信息发布员、技术推广员、纠纷调解员、新型经营主体辅导员和农村改革指导员作用。

  突出农业科技支撑引领。完善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支持机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对列入省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市级农业农村科技创新项目等给予资金扶持。理顺农业科技服务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农业行业协会、技术协会作用。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制定政策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坚持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培育各类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促进农户节本增效。

产业振兴调研报告篇2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都是我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确定的国家战略。前者立足于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者着眼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以乡村振兴战略思路开创脱贫攻坚新局面,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夯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基础,做好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根据《XX州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报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工作有关做法的通知》要求,我市高度重视,结合实际,认真梳理总结,现将主要做法及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合力攻坚,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实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工作是前提和基础。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XX市聚焦贫困对象“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着眼“六个精准”,着力从基础设施改善、产业融合发展、住房保障、农村民生保障水平提升等方面举全市之力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经过几年的合力攻坚,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实效,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绝对贫困及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全面解决。
  (一)合理规划城乡布局 XX市摘帽出列后,结合不同条件下对XX市城镇发展结构的要求,XX市未来城镇的建设应以中部坝区城镇的建设作为核心,按照围绕坝区,带状组团化发展的模式进行。
  XX市市域城镇的发展将按照“优先保护、集中发展、突出特色、强化预留”的空间布局方式,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形成“一轴、两心、两带、三城、三区、七镇”的带状组团化用地空间布局结构。
  一轴:即沿中部坝区走向形成的XX一体化经济发展主轴。是集交通、城镇建设、XX市大河景观廊道于一体的综合化发展走廊,是XX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的核心地区。
  两心:通过对XX市和XX坝区耕地的保护,形成展现XX市亚热带风光和田园景观的两大生态“绿心”。围绕绿心,建设山地城镇,形成XX市特色化的城镇建设模式。
  两带:结合当前国家高度重视沿边开发开放的历史机遇,依托XX市作为国家边境城市的时机,以边防、国防公路提升改造为基础,把XX海通道纳入全省重点边民通道建设,加强XX海与XX的联动,发展边民互市、生态养殖,探索XX开发的可能性,积极培育XX的沿边经济带,促进边疆繁荣稳定。以XX为重要节点,培育XX梁经济带。
  三城:沿经济走廊形成XX市中心城区、XX、XX三个主要的发展城镇。是未来XX市城镇功能发挥,产业集中布局的主要城镇。
  七镇:在XX市南部和北部山区,集中建设XX个乡镇,通过配套设施的建设,服务广大的山区村寨。并强化XX海边境口岸城镇功能、XX山XX族民族旅游小镇以及XX区域性品牌旅游小镇的建设。
  (二)要素配置不断完善 1.资金要素。围绕《XX市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规划》(2016-2020)目标,为不断持续巩固XX市扶贫成果,防止返贫现象发生,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继续巩固提升产业扶持,每年制定出台《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安排扶贫专项资金扶持全市所有有劳动能力及发展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都能得到农业产业扶持,实现全市贫困户有持续、稳定的增收产业。
  在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使用的大背景下,对贫困村只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忽视产业发展投入的情况,针对XX市来说主要原因有:一是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太差,部分村组基本的人畜饮水、村内道路等近2年才得以解决,而部分村组由于原来投入资金有限或一次投入不足等原因影响建设质量的,也需要再投入;二是XX市地处边彊,交通及各方面信息相对闭塞,加之又缺乏产业发展规划人才等原因,无法找到真正适合本地的产业发展突破口;
  三是争取上级资金加大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农业产业齐上阵;四是引进特殊人才或选优派强组队调查研究、出门学习求经,拿出一乡一规划,有重有轻,稳步推进。解决好产业扶贫资金主要用于贫困村、贫困户,而产业发展急需的品质改良、技术服务、人才培养、市场体系建设、品牌打造等基础性工作缺乏资金支持的问题。目前,XX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于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政策,上级确实给予了贫困县很大的自主权,但由于各级整合资金工作相关指导性意见、长效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上级对整合工作的考评考核较多,市级因怕政策吃不透导致资金投向偏差,所以目前涉农整合资金基本上还未投入到品质改良、技术服务、市场体系建设、品牌打造等方面。下一步希望中央、省级各部门多指导多培训,并进一步完善整合工作一系列配套措施,加大加强以上产业资金投入,并将其列入县级约束性目标任务。
  2.人才要素。一是全面落实人才培引工程,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力度。积极搭建院士(博士)专家工作站、组织申报人才外引项目,鼓励企业积极与科研院校开展研发合作,储备XX市区域内学术技术带头人、技术创新人才,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组织全市科技人员提交云南省科技特派员申报认定材料,全面做好“三区”人才引进及培训工作;
  二是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培育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持续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和农函大等一系列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充实基层科技工作力量;
  三是广泛开展科技知识宣传。开展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以及知识产权维权宣传活动,发放《乡村e站科普读本》、《趣味科普读本》、《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知识读本》、《农村科学养猪适用技术》、《咖啡高产栽培技术》、《反邪教宣传手册》等宣传资料,强化政策知识宣传,普及实用技术推广,积极营造科技服务社会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是认真制定符合实际的科技扶贫方案,进一步明确科技扶贫的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以技术指导、培训等方式支持XX市发展,为贫困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提供产业支撑。
  (三)充分发挥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减贫带贫作用 鼓励全市有发展条件、有意愿、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以产业发展为载体,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明确脱贫增收产业和帮扶具体责任,落实产业帮扶措施,健全企业带贫益贫机制,积极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生产合作、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生产托管、劳务合作等多种形式,与贫困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力争实现每个有劳动力、有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至少与1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经营合作关系。大力推行“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发展模式,建立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稳定、紧密的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与现有优势产业发展结合,采取“龙头企业给订单、农科部门教技术、合作社服务、大户帮带”的方法,把有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带入现有产业体系中;
  与运用金融扶贫政策相结合,政府推荐、贫困户申请、配风险金、银行授信,充分用足扶贫小额信贷和产业扶贫再贷款,既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又扶持龙头企业。确保需要通过发展产业脱贫的贫困人口产业扶持全覆盖,使贫困户“有业可从、有企可带、有股可入、有利可获”。为此,市人民政府专门印发了《2019年XX市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XX政办发﹝2019﹞XX号)和《脱贫攻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创业致富带头人奖补办法(暂行)的通知》(XX政办发﹝2019﹞XX号)文件,预计到2020年底实现每个有劳动力、有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至少与X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经营合作关系。
  (四)基础设施更加夯实 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项目建设,坚持建设新农村、发展新产业、过上新生活的发展导向,全面统筹实施美丽宜居乡村项目XX个,总投资XXXX万元,建设完成村内道路硬化XX公里;
  实施“四位一体”美丽宜居乡村行动计划,着力改善农村道路、排水沟渠、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注重村庄美化亮化,建好管好“四好”农村路,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持续推进“七改三清”人居环境提升行动,下大力气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加快农村“厕所革命”,组织撰写了《XX市农业农村“厕所革命”实施方案》(XXXX-XXXX)(征求意见稿)有待上报市政府办和州农业农村局。厕所革命目标任务户厕XXXX座,目前完成户厕XXX座,公厕任务XX座,目前完成XX座。
  (五)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一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制定发布了《XX市畜禽水产养殖禁养区、限养区规划》、完成《XX河一河一策》、《XX市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方案(XXXX-XXXX年)》《XX市水产养殖业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XX市畜禽养殖业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等材料;
  通过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示范样板、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技术的宣传和培训,辐射带动全市开展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工作。从源头上控制了农残污染,有效减少了农药使用次数,减少了农药带来的危害,确保农作物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
  二是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打好水、土、气污染治理“三大战役”。深入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行动和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根据市政府制定的《XX市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工作实施方案》、《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XX年XX市地区农业废弃物产业化发展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由农业农村局牵头组成联合执法组,对大焚烧秸秆违法行为执法力度,XXXX年上半年,由市督查室、市农业农村局、市环保局、市公安局及重点乡镇工作人员,对仍然露天焚烧秸秆、杂草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查处,立案查处XX余起,极大地震慑了焚烧秸秆的行为。截止X月XX日,畜禽养殖户已拆除XX户,水产养殖户已放干XXX.X亩鱼塘。完成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XX.XX%,完成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XX.X%。同时要求各乡镇按时上报自然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清单。制定了《XX市农药肥料包装废物及废弃农膜回收处置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上报市政府办,并将此征求意见稿下发至有关部门及各乡镇进行征求意见,待修改完善后正式组织实施。
  二、存在的困难问题 经过细致调研发现,经过几年脱贫攻坚,XX市已基本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但仍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土地改革问题。一是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操作细则、相关配套政策需进一步研究细化,“三权”的各自功能和整体效用还未充分发挥,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格局还未完全形成;
  二是易地搬迁群众搬迁后,如何在搬迁地发展产业,原有土地、林地如何处置,如何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正处于摸索探寻阶段;
  三是农村产业建设用地受限明显,如XX镇XX村在蚕桑产业发展中已初具规模,当地群众想要建设标准化小蚕共育基地,但因用地问题项目无法落地,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群众发展产业致富的积极性。
  (二)农业技术及人才和职业农民培育问题。近年来,XX市大力推进人才储备和高新技术引进,但农业高新技术、农业科技人才、农业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缺口仍较大。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大力推进,使现农村常住人口多为留守妇女和老人,历史原因造成的当地农村群众文化程度低让培育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更加十分困难,成为制约农业产业优质高效提升的一大因素。
  (三)农业产业链断层问题。在脱贫攻坚期,XX市农业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壮大,肉牛、生猪养殖,坚果、百香果、砂糖橘、土豆、甜脆玉米种植等已发展为大产业,但在农业产品深加工、农业物流等配套设施的发展、农业品牌打造等方面较为邂逅。同时,农产品检测没有统一标准,对外部主体依赖性过强,带来可持续性问题。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以机制体制并轨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几年的合力攻坚,充分证明以群众为主体,以社会各界力量为依托,以基层党组织为战斗堡垒,以驻村工作队充实力量,上级党委政府高位推进,行业部门统一协调调度的脱贫攻坚机制体制,适应当前中国农村发展的新形势,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能够积极推进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一盘棋、一体化”式推进,将积极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二)以农村群众内生动力的有效激发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脱贫攻坚工作能够取得决定性胜利,贫困群众“动起来”是关键,农村群众的整体性“动起来”,也将是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成功的关键。通过用好用活农村农村党员活动室及农村书屋、高质量开展农村技术培训、对村规民约进行适时修订、持续开展“五用宣讲”、树立农村致富先进等具体措施,激发农村群众内生动力,突出农村群众的主体地位,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三)因势利导,“精准”规划实施新一批整乡整村推进工程带动乡村旅游发展,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有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各乡村在产业发展、民族文化特色、自然生态景观等方面特色更加突出,表现出新的发展活力,如:XX镇在蚕桑、肉牛养殖等产业进一步壮大,以“桃花节”等为代表产业旅游开始崭露头角;
  以XX村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产业初现效益;
  城乡结合区农家乐愈加兴盛等等。因势利导,充分利用脱贫攻坚成果,结合地区发展新优势精准规划实施一批整乡整村工程,将有力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四)以产业为根本实施地理标志品牌战略,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农村的发展追根究底离不开产业,产业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铁抓手”,同样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铁抓手”。经过脱贫攻坚期的发展壮大,XX市新产业格局已基本形成,但仍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不完善,农产品经济效益低等问题,以四步走打造绿色、生态、健康的地理标志品牌战略为轴线发展农业产业,将大力促进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一是充分激活农村产业发展热点。通过政策鼓励、资金项目支持、技术帮扶等措施,深度激活、壮大发展农村致富带头人、产业合作社、涉农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等农村发展热点,扩大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从这些热点中产生一批优质的乡村企业。同时,以这些热点为着力点,优化产业劳力,吸引农业科技人才、农业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回流农村,引入新型农业科技技术,打破技术和人才壁垒,完成产业基础的升级调整和农村产业发展中单家独户的个体经营向合作经营目标的转变。二是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在新型农村经济体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质量标准体系。规范农产品生产标准,围绕支柱型农业产业及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建立与国际通行标准接轨的标准化生产体系;
  建立农产品质量认证和检测体系,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开发及认证工作力度,打牢品牌基础。三是点线成面,逐步建立农业全产业链。在新型农村经济体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有的放矢,精准实施产品加工、农产品仓储物流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引导和促进农产品从生产到初加工,从初级加工到精加工,从精加工到形成品牌的升级,从规模扩张向转型升级、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分散布局向产业集群转变,逐步完成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四是以优质品牌为突破口,逐步树立地理标志品牌形象。优选X到X个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附加值高的农业产品品牌进行持续包装打造,同时确定为区域公用品牌。以区域公用品牌为基础,依托上海市等大平台,积极寻找与盒马生鲜、拼多多等电商合作的机会,利用电商销售模式,打造出知名品牌形象,以点带面,带动区域产业的品牌价值提升,形成地理标志品牌,深植XX市绿色、生态、健康的地理标志品牌形象。
  抓好当前的脱贫攻坚工作,一定要将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在主要抓贫困户收入提高、生活小康的同时,还要认真谋划、实施“产业、生态、治理、乡风文明”等方面的工作,开启乡村振兴的新征程,朝着乡村振兴目标不断前进。

产业振兴调研报告篇3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脱贫攻坚到了最后冲刺阶段,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脱贫攻坚工作带来了新的考验,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繁重。为如期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我们更要拿出百倍的努力和信心,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高度重视贫困人口防疫,努力克服疫情影响,结合彰武自身实际,用行动践行“两个维护”,向全县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答卷。

  加强政治引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要以党建项目为载体,引领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把党建工作与精准脱贫有机融合,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强化服务功能,夯实组织基础,整合各方资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组织保障。抓好镇、村党组织负责同志第一责任人责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抓实村“两委”班子建设,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进一步建强村“两委”班子。抓实选派干部到乡镇和村工作成效,激发“第一书记”工作活力,协助乡镇党委和村“两委”抓党建、抓扶贫、抓发展,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任务完成。

  抓好党建载体,落实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任务

  要扎实推进“一个工程、两条示范带”党建项目,建设好基层党建示范点,引导农村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比干劲、当先锋、作表率,真正扛旗脱贫攻坚的大旗。大力推广“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党支部书记示范田”等新举措,总结好“党员志愿者红袖标”、“党员挂牌亮户先锋行”等新载体,帮助贫困群众解决脱贫致富难题。充分利用土地确权和互换并地成果,坚持县、乡镇、村“三级联动”,因地制宜,科学制定“一村一策”精准脱贫方案,精准确立增收致富项目。抓好疫情防控和复产复工全力做好贫困人口生活保障,有序推进产业扶贫项目、扶贫工厂、农场、扶贫车间复工复产,多渠道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千方百计稳定和提高贫困人口收入。

产业振兴调研报告篇4

  我办根据开展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专题调研工作方案要求,着眼为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发挥好乡村产业功能作用,立足乡村振兴战略在京郊大地实施,对“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思路、途径和举措等进行了深入调研,有关情况如下:

  一、“十三五”时期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实施情况

  “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市政府高度重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制定实施了《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了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现状逐步改善,城乡经济社会呈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态势。

  一是新发展理念持续深入得到贯彻落实。规划实施过程中,能够始终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坚持新发展理念,城乡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高水平发展,推动了农村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新型城镇化稳步发展,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城镇体系进一步完善,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深入,协调发展充分体现;下大气力开展低收入农户帮扶,农民增收持续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居民获得感在共享发展中进一步增强;农业“调转节”深入推进,都市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大幅度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生态功能更加强化,绿色发展成效明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新“三起来”深入推进,在创新发展推动下,农村发展不断迸发新活力;在更广范围配置农业农村资源,深化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农业开放水平和影响力日益增强,开放发展理念得到落实。

  二是规划发展目标指标稳步有序实现。规划涉及经济发展、公共服务、民生质量、生态文明、社会治理等五大类24项目标指标,注重汇聚各方力量协同推动规划有力有序落实,全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综合实现程度较高。

  三是规划重点任务进展成效明显。为有效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实施,先后出台《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全面提高新时期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意见》《关于坚持疏解整治促提升扎实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意见》,并在贯彻落实中成效不断显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制定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措施》,强调以城乡融合发展、农业绿色发展、农民全面发展为主线,突出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重点,强化统筹协调,以折子工程形式分解任务、推进落实。相关部门主动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纳入工作职责,形成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合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京郊大地形成生动实践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一)工作成效

  近年来,虽然在一些因素影响下,无论是种养殖业还是一二三产融合性产业,总体规模和效益都有所下降。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本市调整农业产业发展思路,调减高耗水作物播种面积,清退低端养殖场,着力推动农业产业向绿色、高效、融合、品牌等方面发展,特别是近两年逐步实现了农业生产从追求产量和质量向追求高品质转变,农业产业从规模化向精品化转变,农业功能从生产向生活和生态的转变。

  今年,在面对新冠疫情突发并进入常态化防控下,本市统筹好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因时因势地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兼顾疫情防控和农业农村工作两手发力,努力把疫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稳步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一是政策支持体系进一步健全。近年来,为了促进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强规划引领,相继研究出台现代种业发展、村地区管、宅基地管理、休闲农业发展、乡村民宿等政策;各相关区落实新版北京城市总规,编制了分区规划,明晰了发展思路和措施。

  二是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市、区政府围绕高效设施农业、现代种业、植物工厂、“互联网+现代农业”等农业高精尖化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在现代种业方面,围绕建设“种业之都”深化布局。启动创建平谷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以畜禽种业科技创新园为核心、各类种畜禽养殖基地包围的“一核多点”种业体系空间布局;继续支持发展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享受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各项优惠政策,搭建全球先进的农作物分子育种服务平台,打造集种业育种、展示、评价、交易、服务于一体的高端、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产业链。在发展植物工厂方面,市农业农村等部门通过帮助农村专业合作社制定生产方案、更新技术细节、评价经济效益状况、指导生产等方式,鼓励并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了一批标准化生产、智能管理的果类蔬菜生产园区。

  三是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市政府加强统筹,为种养殖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服务,产业集中度不断增强,产业要素不断聚集,产业效益不断提升。为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综合服务,以创建“国家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等为抓手促进设施农业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科普教育、培训推广等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融合发展速度加快。

  四是区域发展路径进一步拓宽。各涉农区结合制定分区规划,因地制宜构建绿色创新产业体系,在多规统筹点状供地、盘活闲置农宅发展精品民宿和创客空间、农业绿色发展等方面探索发展新路径。例如,门头沟区作为全市点状供地试点,率先构建了“以分区规划为龙头,以专项规划为重点,以点状供地为基础”的规划实施体系,编制了点状供地实施规划,解决了地从哪里来、怎样实现落图、怎样公平分配、怎样分步实施、用于哪些产业等5个基本的实施路径问题,点状供地用于包括精品民宿、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事体验、健康养老等生态类型产业。

  (二)存在问题

  1.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一是基础资源不足。“调转节”工作还需持续发力。土地利用矛盾突出,在减量发展背景下,部分区因前期土地开发强度高,造林用地多,耕地后备资源不足。都市现代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方式方法不多。为落实“村地区管”要求,各区鼓励农用地流转到村集体手中,推进农业产业集约化发展,因流转土地绝大多数是永久基本农田,种植方式和作物受到土地性质限制,产出效益不高,缺乏吸引力。乡镇政府每年支付土地流转补贴费用、农田环境整治费用较多,压力大。

  二是种养殖业发展要素资源供给薄弱。主要体现在用工难、用能贵、用苗弱、融资难等方面。用工方面,表现为农业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基层农业服务和技术推广人员不足,植保、栽培、智能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人才稀缺;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明显、受教育程度低、性别比例不均衡;对外来人才缺乏吸引力,农业用工长期不稳定。在与农民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时,绝大多数农民不愿意缴纳应由本人缴纳的社保费用部分,由于缺人与用人的矛盾,形成的事实劳动合同,存在违法用工现象。用能方面,设施农业冬季用能成本居高不下,不少设施停止冬季生产,导致本市地产蔬菜越冬供应能力低。用苗方面,本市年蔬菜所需种苗3/4需从外地调运,既增加生产成本,也有病虫害传播风险。融资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明确,“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目前设施农业不符合银行贷款抵押要求,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的设施农业融资困难,需要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支持。

  三是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政策路径不够清晰。受新冠病毒疫情影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遭受重创,亟需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提升产业发展信心;近两年本市的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瘦身健体、减量提质”,但同时,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正面清单不明确,农村用地法律政策解读不到位,农村土地空闲、低效、粗放利用和新产业新业态用地供给不足并存。另外,森林法明确,“在符合公益林生态区位保护要求和不影响公益林生态功能的前提下,经科学论证,可以合理利用公益林林地资源和森林景观资源,适度开展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本市还应研究制定相应政策并明确实施路径。

  2.设施农业支持力度不够

  一是政策支持缺乏持续性。本市2008年公布实施的《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已失效,新的设施农业发展指导性意见、高效设施农业发展政策等还未出台,专项财政扶持政策也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在调研中各涉农区、乡镇反映,目前设施农业发展方向不明确,社会资本不敢盲目投入;设施农业缺乏统一标准,造成设施农业和违法占地界限模糊,政府补贴没有依据。为落实自然资源部和农业农村部《关于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本市正在加紧研究制定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办法。因设施农业用地政策未出台,相应缺乏用地备案程序,按照新的分区规划,政府相关部门还不能明确给出新增设施农业用地审核意见。本市相关规定明确农业生产必要的管理用房、农资库和加工储藏等附属设施建设不能占用永久基本农田,需要使用一般耕地。目前部分区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在空间上未预留这部分土地,乡镇分区规划也未明确这部分用地指标,农业附属设施无法落地。例如,房山区泽普农业公司反映,农业生产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了节约成本,会尽可能使用农机,但是没有存放场所,农机长期暴露在室外,损毁严重。延庆永宁双时助农合作社反映,合作社占地面积400亩的春秋棚,土地性质属于永久基本农田,生产鲜切花出口日韩,每年产值1600万,产品要求及时加工后全程冷链,一直想造一个初加工车间,缺乏实施路径。

  二是资金支持不足。相关数据显示,本市设施蔬菜建设扶持资金从2009年8.14亿元逐年调减至2014年的1.83亿元,2015-2019年菜田补贴资金基本稳定在2.5亿元左右,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总体偏低;对农户的政策性补贴主要是针对占比低的本地种植户,导致生产主体积极性不高,社会资金、人力、土地要素向高收益产业转移;无论是高效设施农业还是普通设施农业,建设、生产、销售等环节的成本都较高,政府资金支持不足,社会资本投入缺乏积极性。调研发现,包括钢架大棚、简易日光温室,经营好的涉农企业利润率仅维持在10%左右,成本回收周期长。高档连栋温室建设的初期投入高,5万平米的连栋温室建设前期投入超过1亿元,缺少金融支持政策,企业融资困难。例如,根据部分涉农企业提供数据,用于种植有机蔬菜的简易日光温室建设成本约15万元(可用10年)、生产成本(地租+生产资料+人工+能耗)约5.5万元/亩·年、加工流通成本约4.6万元/亩·年、销售成本6.8万元/亩·年、运营成本3.2万元/亩·年、损耗3.8万元/亩·年,成本合计25.4万元/亩·年,销售收入28万元/亩·年,政府补贴0.065万元/亩·年,利润2.665万元/亩·年,利润率仅10.5%。另外,智能温室建设成本最低约为1300万元/亩,不计建设成本利润约12.5万元/亩·年,收益率太低。

  三是设施老旧科技含量不高。本市现存设施农业以2008-2012年建设的普通设施农业为主,利用率不到60%,科技创新应用程度较低,棚矮、墙体保温差,大部分已处于变形、开裂或坍塌状态,存在安全隐患,用材、技术、设计已经不能很好适应当前节能、智能的需要。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只有30%左右,不到露天种植业机械化水平的一半;88%的经营主体是农户,投入能力有限,农业技术装备难以大规模推广应用;新建的现代化大型智能温室,从设计、制造和材料应用等关键环节,在适用农机、自动化控制、无土栽培、优质高产品种、生物防控等重要节点,过多依赖进口或国外生产模式,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推广应用不足。例如,北京宏福国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引进国际先进的荷兰现代温室技术、环控技术及农业操作规范,建立智能温室,创建植物生长最佳环境,实现人员和资源的高效配置。

  3.点状供地进展迟缓

  一是点状供地政策可操作性不强。去年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明确,“要统筹安排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用地,满足乡村产业和基础设施用地合理需求,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同时,明确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本市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保障的实施意见》也明确,“预留规划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不超过5%),确保用于零星分散的单独选址农业设施、乡村旅游设施等建设”。但是,实践中针对新增乡村产业用地需求,还缺乏可操作性。例如,北京密农人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反映,复工复产后及时开放了室外100亩地的农事体验园区,土地性质属于永久基本农田和一般耕地,但是由于没有农具存放仓库、厕所、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体验园区始终未发展起来,通过各种途径申请报批手续,两年时间都没有结果。

  二是点状供地功能不完备。本市29处试点实施点状供地项目的用途为经营农产品研发、农产品展销、农业技术推广等,与设施农业用地区分不够,使用范围较窄,没有相应的服务设施,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例如,某涉农企业在“大棚房”整治之前是集种植销售、农业休闲观光、采摘、农事体验、农业科技示范、青少年科普教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园区,通过点状供地方式落实“大棚房”整改工作后,土地租赁价格从1800元/亩·年(一般耕地)增加到10万元/亩·年(集体建设用地),园区的观光、科普、体验功能因服务设施缺乏而无法实现,巨大的成本和功能限制,造成经营难以为继。调研中部分区表示,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政策不明确,无法确定下一步发展方向”、“乡村产业只知道不能干什么,不知道能干什么、怎么干”。

  三是审批手续繁琐且政策待完善。试点点状供地项目要经过规划自然资源部门审批土地性质、发展改革部门立项、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审批建设等环节,周期长、手续费高,部分整改的涉农企业经营受到了较大影响。有的涉农企业反映,完成10亩地的测绘、地勘、房屋鉴定等10余项点状供地审批流程花费150余万元,审批周期长达18个月,对涉农企业影响巨大。目前本市执行的点状供地政策是面积不超过项目总面积5%,同时单个项目总面积不超过10亩,实践中还不能满足部分农企的实际需求。

  三、对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编制的意见建议

  “十四五”规划是在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十三五”规划收官的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对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这项长久性历史任务深入实施,续写好这篇大文章,至关重要。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蔡奇书记在全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对乡村产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重点围绕“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等6项工作开展。因此,在编制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中,要强调立足本市“大城市小农业”“大京郊小城区”的市情农情,推动与首都功能定位相适应、优质高产高效、多功能、可持续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为有效应对重大疫情、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带来的风险,增强安全可控性、全程可追溯性,提高鲜活农产品自给率,要进一步打通政策瓶颈,重点规划发展好高效设施农业,改造利用好闲置设施农业;研究实施点状供地等政策,支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结合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综合施策

  一是补齐农业绿色发展短板和弱项。通过制定引导政策、设立专项、完善补贴补偿与购买服务等措施,调动农业绿色技术各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加大对农业绿色技术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广的支持。发挥首都科技资源优势,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系统解决制约产业和区域绿色发展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和技术瓶颈。针对本市农业绿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重点围绕节水、水污染治理、土壤改良、农田残膜污染治理、废弃物回收利用、垃圾无害化处理、绿色防控、种养循环等关键环节研发新技术,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二是下大力气解决生产环节的难题。培育和扶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调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积极性,建立与小农户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在设施农业中探索新型职业农民身份认定,对招用本市劳动力试行“岗补”“社补”政策。针对外地农民普遍不愿意缴社保的实际,结合农业季节性强的特点,研究财政支持政策,为农民工依法建立用工保险。加强蔬菜育苗相关技术攻关、种苗繁育及生产能力建设;研究出台种苗繁育基地建设、研发、生产、供应扶持政策,解决本市蔬菜育苗产业低水平发展的问题。

  三是有针对性破解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加强对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科学统筹和宏观指导,编制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规划;把农业生产、农耕文化传承与保护、文化创意、景观建设与休闲娱乐相结合,处理好农与非农的关系,通过农业要素与非农要素的结合提升农业品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通过创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方式,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多模式推进的融合格局,把涉农二三产业尽可能留在农村,把就业岗位、增值收益尽可能留给农民。

  2.多措并举推动设施农业发展

  一是完善支持政策措施。尽快研究制定本市设施农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设施农业发展方向、产业布局等,推动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研究细化设施农业标准,明确面积、规格、分类等,为加强管理提供依据。依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森林法、畜牧法的相关规定,结合自然资源部和农业农村部《关于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尽快研究出台本市设施农业用地政策,规范相关工作流程,保障设施农业依法依规建设。研究制定老旧设施农业改造和升级政策,按照“宜机化”的原则,改善生产性能,降低人工成本,配备适用农机具和智能化生产装备。

  二是持续加大资金支持。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健全财政投入机制,加强一般公共预算投入保障,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支持乡村产业振兴。研究设立蔬菜专项扶持资金等措施,撬动社会资本投入设施农业的积极性;研究设施农业补贴方式和惩戒措施,通过设施建设升级改造补贴,耕种、肥料、植保、研发、用能等补贴措施,提高补贴的精准度;完善农机补贴,研究将叉车等冷链运输机械纳入补贴范围;试行技术岗位补贴,提升设施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试点将设施农业用工统一纳入全市促进就业和就业补贴政策覆盖范围;加大对政策性贷款或补贴挪作非农用途的惩罚力度,确保财政支持真正用于农业。强化金融支撑保障。进一步加强政策性农投、农担、保险、信贷等金融产品对设施农业等产业的精准、科学支持;引导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开发适合特定担保产品,推动农业设施、大型农机、土地经营权依法合规抵押融资;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对设施农业“应保尽保”。

  三是新建和利旧并重提高设施利用率。借鉴上海等超大城市经验,提高鲜活农产品自给率,引导和鼓励通过利用闲置设施,增加蔬菜播种面积;继续加快推广高效设施农业,发展高品质农产品;进一步研究并推广植物工厂等,实现技术突破和生产方式创新,探索农业产业的工业化转变和农业生产的工厂化转变,提升本市蔬菜自给能力;加快推进本市生猪养殖基地建设,确保尽快投产。

  四是大力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发展壮大社会化服务组织,重点围绕农作物种子种苗、植保、营养配肥、土壤改良、冷链、销售等方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大专院校和技术部门为技术和人才支撑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其提供综合服务;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围绕设施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性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经营主体的作用,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3.加快推动点状供地工作进展

  一是着力建立健全点状供地政策和举措。进一步研究落实土地管理法关于农用地专用、农村集体经营建设用地入市等相关规定,借鉴国内已有的经验和模式,在总结本市点状供地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破解“农地农用”“农地能用”和支持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之间的瓶颈和矛盾。研究制定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专项政策,明确点状供地的范围、标准和实施路径,区分点状供地和设施农业用地的差别,实现错位互补;点状供地审批应区别于国有建设用地审批程序,采取灵活、便捷、简化的方式,简化审批程序;继续鼓励和支持各区探索和发展点状供地路径,形成切实可行的经验模式,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二是实事求是研究确定点状供地价格。乡村产业存在成本较高、收益率低、回报周期长等特点,对用于发展乡村融合产业的点状供地,应该区别于国有建设用地的定价机制,充分考虑区位、社会效益等综合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价格,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田园综合体等新兴业态中。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闲置农宅,按照规划要求和用地标准,改造建设民宿民俗、创意办公、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农业农村体验活动场所。

  三是严格管控点状供地用途。依据相关政策,做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保障,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依法依规管理休闲观光度假场所、农业园区和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设施,合理增加配套服务功能,满足实际需求。建立乡村产业用地使用准入与退出机制,落实属地责任,加强监管,发展优质乡村产业项目。研究划定生态低风险区域或旅游要素、游客聚集区相关联的空间,允许适当开发“轻建设重运营”的旅游服务设施,促进单一的旅游观光经济向深度体验型休闲经济与生态康养型度假经济转变。



行业调查报告论文 林木种苗产业发展思路

本文来源:https://www.ahwmw.com/zongjiebaogao/96480/

《产业振兴调研报告【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